便宜又新鮮的蔬菜,家門口有賣嗎?來小區旁新建的標準化菜市場或社區菜店看看吧。昆明市商務局市場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按建設計劃,今年昆明全市將建設改造菜市場41個,其中:標準化菜市場(含標準化農貿市場、 生鮮超市 )20個;社區菜店(配送中轉點)21個,分布在全市9個縣區。
截至目前,20個標準化菜市場已建成7個,剩下的13個也都在建設中,在年內建設完成沒有懸念。21個社區菜店中有20個由日新達商貿有限公司來做,日前已全部建成。這20家社區菜店,以生鮮引流,吸引回頭客,帶動其他商品銷售,最高的店面利潤提升超過50%,成為社區便民的經營之道。
現場
生意不錯 鮮肉早8點就賣光了
荷塘月色2號門至3號門有100多米距離,開滿各式店鋪,其中便利店就有5家,其中一家日新達專門售賣生鮮。
這家便利店的生鮮區有兩個貨架,占地10多平方米,擺放近80個品種的蔬菜。在進店前,記者到昆八中一側的路邊攤了解過菜價:白菜每公斤3元,小瓜每公斤4元。而日新達便利店內,每公斤白菜2.5元,小瓜3.8元。
昨日上午11點,幾位大爹進店選購。他們說,便利店就在家門口,蔬菜價格和超市的差不多。“像苦瓜等蔬菜都是包裝好的精品菜,棱角都沒有磨損。”
3名店員負責經營這家店面。黃女士是4個月前從總店派到這里的。“以前這家店也不賣生鮮,我來后才開始經營。剛開始時,葉菜要七八點才能送到店面,損耗特別大,一筐40公斤的葉菜送到店面,要扔掉10多公斤后才能上架銷售。我就跟總部提意見,希望他們能早點送到店面,現在基本都是6點不到就送來了,很新鮮,損耗率大大降低。”
便利店門口4平方米大小的肉類售賣區早已收攤。“早上8點多,一些阿姨送完孩子上學就順道來買菜了,不光肉,有時連蔬菜都會在這個時點被買光。”黃女士說。
一位女士來買米線,發現每公斤3元的細米線居然賣光了,不得不選購粗米線,“價格也比路邊攤便宜,而且秤也放心。”
歷程
經營不善 5年前菜店關門不少
據昆明市商務局市場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便利菜店進社區是今年昆明市菜市場建設工作的重點。由昆明日新達商貿有限公司承建的荷塘月色社區、云大社區等20家社區菜店已全部建設改造完畢并投入使用。
記者了解到,2009年左右,盤龍區有關部門就聯合企業在北市區開張了數家連鎖社區菜店,只經營蔬菜生鮮,但經營一段時間后都不了了之。
盤龍區菜建辦(經濟貿易和投資促進局)一負責人表示,日新達便利店在盤龍區內有5家連鎖店,屬于運營比較成功的。此前,龍泉便利店也試推過生鮮區,用10平方米大小的區域售賣蔬菜生鮮,剛開始第一年還想將其推為示范,但第二年龍泉超市生鮮區就關門了。他們從一些大超市了解到,生鮮很多時候都是虧本的,能維持成本就不錯了,其設置主要是為引入客流,帶動周邊產品的銷售。能否持續運營,關鍵還看其成本管控。
日新達副總經理肖榮緒贊同上述菜建辦人士的說法,日新達便利店已覆蓋昆明5個主城區,有40多家社區店面。考慮在便利店售賣生鮮,核心是成本管控。“社區便利店經營面積從90~200平米不等,每個店按面積大小的成本在七八萬元至幾十萬元,每月的壓力很大。”
思路
城市共同配送體系應對限貨
“生鮮很難賺錢,主要是吸引回頭客,以生鮮引流,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后,經營得好的店面利潤提升可達到50%多。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要用幾個月來培養顧客。”肖榮緒說,社區菜店最大的便利就是讓小區居民在家門口完成買菜、買米全過程。商品種類也主要以日常必需品為主,做到小而精,像蔬菜、禽蛋、肉類均以凈菜銷售為主,而價格跟一般農貿市場相差不大,甚至某些促銷單品還低于農貿市場價。
9月份,昆明開始“限貨”,這對蔬菜生鮮的配送產生了一定影響。對此,從7月份起,日新達首先與上百家供應廠商協商,要求供應商把商品送貨時間調整到晚上22點到早上7點間,實行夜間收貨。對所有門店的配送路線、配送時間和商品做精細化的調整,將之前的早上7點開始配送調整為5點。
生鮮產品對物流時間要求很嚴,需要專業的配送隊伍。肖榮緒曾到江蘇、南京、蘇州等地考察,那里的城市共同配送體系值得借鑒。所謂城市共同配送體系,針對的就是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貨車進城難、組織化程度低、配送成本高、交通擁堵等問題,以通過改善城市物流節點規劃布局、科學確定零售網點卸貨時間、加強城區貨運車輛管理等措施,實現干線運輸與城市配送的有效銜接。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