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行業都講“互聯網+”的時代, 便利店 最終或將會演變為一個綜合型生活服務平臺,以后在線下離不開 便利店 ,線上離不開電商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小小的 便利店 可以無限擴充它的品類。未來,你所需要的,在30平方米的 便利店 里都有。
眼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O2O社區 便利店 ,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除了傳統功能之外,這些 便利店 正在發揮更大作用,親民與便捷正在使更多的人遠離大賣場。盤活線上線下業務,構造O2O閉環,承擔零售業“最后一公里”職責,“變臉”后的 便利店 已經成為電商們緊盯的目標,雙方的牽手也延伸出更多的新模式。
面臨經濟下行和電商沖擊的壓力,中國實體零售業態增速普遍放緩。2014年的中國零售業,增長最快的兩個板塊分別是網絡零售和 便利店 ,前者在2014年的增速是48.7%,規模達到了2.8萬億元;后者門店的同比增長達到了22%。而傳統的百貨和超市甚至首次出現“用工量”、“面積”雙下滑的局面。而 便利店 逆勢增長,成為“萬綠從中一點紅”。2014年, 便利店 年銷售同比增長達到25.12%,門店同比增長達到22%,增幅在整個零售業中位居榜首。而這,已經是 便利店 行業連續第三年在銷售額增長上超過百貨超市等大型零售業態。
根據紅杉資本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每一天都將有3家新的 便利店 開業。行業高增長速度前所未有爆發。
便利店 由于面積小面臨的成本壓力會小些。同時,由于 便利店 網點密集、貼近社區的先天特性,再加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在慢慢轉變,從即時性、便利性、體驗性、服務性四個方面來講, 便利店 跟其他零售實體店比起來確實優勢巨大。
便利店 是一個服務業,而不是單純的流通業。 便利店 的存在就是為了獲取顧客和客流,在為顧客提供基本便利性購物的同時,同時滿足他們的周邊生活需求,從而獲得較高的服務溢價。比如在臺灣,不僅是飲料、香煙、零食等商品,例如午餐盒飯,生活繳費等也已經被 便利店 壟斷了,現磨咖啡更是占據了 便利店 的最大份額,甚至連快遞業務也被占據了相當份額。連日本的羅森甚至是日本的第三大票務代理銷售機構,而日本7-11的7-bank,則占據了ATM機的第一大份額,從而在小額和便利性的金融服務方面占領了國內第一的坐席。
也就是說,在臺灣、日本、香港等與我們相似的城市生態中, 便利店 依靠高頻的顧客接觸和剛性需求來獲取用戶,然后逐步引入各種本地生活服務,并依靠極低的推廣成本和邊際成本,在很多服務上擠出甚至取代了原有的業態存在,最終成為最具影響力的零售和服務業。
便利店 的估值其實不是基于店鋪和銷售額的估值,而是基于用戶價值的估值,與電信業,互聯網業,零售金融業等以來用戶的行業類似。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O2O平臺的廣泛應用,則讓這一價值能夠更快的體現出來。
現代的 便利店 競爭,既是傳統商品開發和現場運營的較量,也是移動化營銷和會員服務能力的較量。
國外 便利店 行業每2500名受眾至4000名受眾就擁有一家 便利店 ,依這個比例來看,中國 便利店 未來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2014中國 便利店 發展報告》來看,作為世界上 便利店 產業最發達的日本和臺灣地區, 便利店 業態在高速成長之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其中店鋪的服務功能的擴充和強化,對于提升客單價,增加來客數和來店頻率,起到了難以取代的作用。
整體來說, 便利店 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這個行業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銷售商品的通路,更重要的能夠獲取用戶并長期持續的為顧客提供與時俱進的高性價比服務,并形成網絡效應。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在 以人均GDP 、城鎮化、人口密度為代表的經濟持續發展以及以 老齡化、女性工作比例上升、離婚率提升和家庭小型化為代表的社會結構變化為東亞 便利店 業態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便利店 業態在日本和臺灣率先萌芽并在亞洲快速 發展,已經成為日本和臺灣零售終端第二大業態。
從東亞的經驗來看,人均GDP 達3000~5000 美元 時 是 便利店 的最初導入時期(雖然 便利店 最早起源于美國,但東亞模式與美國模式差異很大)。日本 便利店 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自1973年伊藤洋華堂引進7-11后,多家大型 便利店 于70年代中期(1976年日本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紛紛布局日本,帶動日本 便利店 行業的興起。而臺灣雖然在1979年引進7-11,但由于80年代初期經濟增長的放緩而推后 便利店 的導入期。臺灣7-11在持續7年虧損后終于扭虧為盈并在1987年再度成立獨立公司,1988年(臺灣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多家 便利店 商同時進入臺灣,標志著臺灣 便利店 的興起。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社區和商業區的數量,極大地擴大了 便利店 的市場容量 , 密度 不斷提升 的人口 環境讓更多地區 滿足 便利店 的經營條件 。 便利店 服務的商圈小,必須在人口密度充分大的地方才能達到盈利條件。
對比來看,中國市場現階段正處于城鎮化進程中,不斷提高的人口密度將為 便利店 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老齡化、職業女性比率和離婚率提升、家庭小型化為 便利店 提供新增客流
便利店 傳統的目標顧客主要是追求便捷和目的消費且價格敏感程度較低的青中年男性。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老齡化、職業女性比率和離婚率維持高位、家庭持續小型化導致了人們消費習慣的逐漸改變,對便利服務和鮮食供應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在經濟發展基礎上 推動 便利店 行業的持續發展。
首先,老齡化為 便利店 打開新的市場,也是 便利店 差異化經營的方向。從東亞地區的 便利店 的發展來看,日本、臺灣分別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步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超7%),目前日本、臺灣老年人口占比分別超過23%、10%,而且還在持續上升。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需要更小分量的商品、更多的生鮮和便利服務。羅森針對性地推出了適合老年人分量的商品,并加大對生鮮的供應,還推出擁有更寬的通道、更多的椅子、更大的標識和更柔和的色彩的“Lawson 100”門店來迎合老年人需求。2011年羅森有33%的顧客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 其次,職業女性比例上升增加了外食比率,減少了購物時間, 便利店 提供的便捷鮮食、快速購物和多樣服務成為女性以及家庭成員新的需求。70年代后日本、臺灣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不斷提升,高比例的職業女性日漸成為 便利店 的主要客戶群體之一。 最后,高離婚率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家庭持續小型化,導致單次采購量減少,也增加了外食需求 。日本、臺灣離婚率一直處于高位,每戶家庭人口也持續下降,導致大家庭批量采購時代逐漸遠去,超市大型包裝低價產品市場逐漸被 便利店 消費量商品所侵蝕,同時外食需求也增加了顧客的粘性。
打造信息服務、社區物流和社交活動終端,將持續提升聚客能力
便利店 憑借其密集社區終端優勢 將成為信息服務、社區物流和社交活動終端,聚客能力將持續提升 :
?。?)通過服務一體機與移動終端結合, 便利店 將大量社區服務電子化,成為包括購票、影印、服務申請、社區業務電子化等需要實物交接的社區信息服務終端;
?。?) 便利店 通過密集門店 、24 小時服務和強大快速的物流系統將成為重要而且實惠的收寄件物流終端,而且對部分品類還可以實現社區上門配送, 大大增加了網購的便利性。日本、臺灣、中國已有相當部分 便利店 開展門店收寄件功能。2013年,臺灣全家更開通臺灣消費者直接在臺灣門店取貨服務,預計這項價格優勢明顯、取貨時間靈活的服務將讓到店取貨量增加5%至10%,明顯帶動其他品類銷售。 在中國,亞馬遜與上海全家、京東與太原唐久都在試點開展 便利店 提貨與小區送貨上門業務,未來有望得到大范圍推廣。
(3) 便利店 作為居民購物、服務入口,(特別對于面積較大的門店而言)未來將有機會成為包括社區自治、文化活動、路演推廣在內的絕佳社交活動場所。
便利店 與電商流量互換將在客流和供應鏈上完美互補
便利店 與社區電商(特別是B2C電商)在客流和供應鏈具備強大的互補效應,在線上線下流量互換過程中能為 便利店 提供巨大增值:(1)品類與客流互補: 便利店 可以借助電商擴充SKU,電商可以借助 便利店 銷售商超及生鮮類商品;同時 便利店 客流大多為本地居民,電商顧客覆蓋面則非常廣,形成互補;(2)供應鏈及對應服務互補:B2C電商大范圍、大流量的供應鏈與 便利店 小范圍內精細供應鏈系統互補;同時B2C電商售后、平臺的服務,以及網絡社交媒體與 便利店 社區綜合服務站互補。因此兩者深度合作可以明顯優化產業鏈效率:(以京東和唐久 便利店 合作合作 為例)。
京東通過多種定向的網路營銷手段給山西太原的京東會員和網絡用戶進行精準營銷同時,唐久則在 便利店 內宣傳商品促銷信息。首先,京東和唐久購買流量同時增長:對于京東而言,在京東唐久網下單前需要先注冊為京東會員,線下購物也可以掃描二維碼,手機下單和支付后享受優惠;對于唐久而言,擴充后的SKU可以滿足本地居民更多需求,截留更多用戶到 便利店 。 其次,在京東唐久網的銷售額由京東和唐久共同分成,一箭雙雕 。雖然剛開始運營,但根據京東披露數據看已取得不錯的成績:合作后京東唐久SKU達30000支( 便利店 SKU一般在3000支左右),京東該項目網店的訪問每天超過萬次,下單量將近1000單,客單價在100元左右(2013年野村綜研數據中國、美國、日本 便利店 客單價分別只有15元、30元、46元),下單轉化率達7%,遠高于行業水準。
便利店 與O2O模式結合,整合 PC 端、移動端與實體終端將增強對顧客精準推送的能力,同時提升購物體驗,實踐極致便利的社區服務站的理想
便利店 SKU較小,顧客購買頻次高而且購物目的/行為明確,連鎖 便利店 可以建立基于POS機完善的數據分析系統,對顧客特征和需求可以進行較為準確的把握。將實體門店與PC端和移動短結合后不但可以根據移動端新增顧客屬性增強推送的準確度,更可以利用移動終端碎片化、社交化、虛實體驗相結合的特點將 便利店 定制化的活動與服務推送給客戶。
眼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O2O社區 便利店 ,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除了傳統功能之外,這些 便利店 正在發揮更大作用,親民與便捷正在使更多的人遠離大賣場。盤活線上線下業務,構造O2O閉環,承擔零售業“最后一公里”職責,“變臉”后的 便利店 已經成為電商們緊盯的目標,雙方的牽手也延伸出更多的新模式。
面臨經濟下行和電商沖擊的壓力,中國實體零售業態增速普遍放緩。2014年的中國零售業,增長最快的兩個板塊分別是網絡零售和 便利店 ,前者在2014年的增速是48.7%,規模達到了2.8萬億元;后者門店的同比增長達到了22%。而傳統的百貨和超市甚至首次出現“用工量”、“面積”雙下滑的局面。而 便利店 逆勢增長,成為“萬綠從中一點紅”。2014年, 便利店 年銷售同比增長達到25.12%,門店同比增長達到22%,增幅在整個零售業中位居榜首。而這,已經是 便利店 行業連續第三年在銷售額增長上超過百貨超市等大型零售業態。
根據紅杉資本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每一天都將有3家新的 便利店 開業。行業高增長速度前所未有爆發。
便利店 由于面積小面臨的成本壓力會小些。同時,由于 便利店 網點密集、貼近社區的先天特性,再加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在慢慢轉變,從即時性、便利性、體驗性、服務性四個方面來講, 便利店 跟其他零售實體店比起來確實優勢巨大。
便利店 是一個服務業,而不是單純的流通業。 便利店 的存在就是為了獲取顧客和客流,在為顧客提供基本便利性購物的同時,同時滿足他們的周邊生活需求,從而獲得較高的服務溢價。比如在臺灣,不僅是飲料、香煙、零食等商品,例如午餐盒飯,生活繳費等也已經被 便利店 壟斷了,現磨咖啡更是占據了 便利店 的最大份額,甚至連快遞業務也被占據了相當份額。連日本的羅森甚至是日本的第三大票務代理銷售機構,而日本7-11的7-bank,則占據了ATM機的第一大份額,從而在小額和便利性的金融服務方面占領了國內第一的坐席。
也就是說,在臺灣、日本、香港等與我們相似的城市生態中, 便利店 依靠高頻的顧客接觸和剛性需求來獲取用戶,然后逐步引入各種本地生活服務,并依靠極低的推廣成本和邊際成本,在很多服務上擠出甚至取代了原有的業態存在,最終成為最具影響力的零售和服務業。
便利店 的估值其實不是基于店鋪和銷售額的估值,而是基于用戶價值的估值,與電信業,互聯網業,零售金融業等以來用戶的行業類似。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O2O平臺的廣泛應用,則讓這一價值能夠更快的體現出來。
現代的 便利店 競爭,既是傳統商品開發和現場運營的較量,也是移動化營銷和會員服務能力的較量。
國外 便利店 行業每2500名受眾至4000名受眾就擁有一家 便利店 ,依這個比例來看,中國 便利店 未來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2014中國 便利店 發展報告》來看,作為世界上 便利店 產業最發達的日本和臺灣地區, 便利店 業態在高速成長之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其中店鋪的服務功能的擴充和強化,對于提升客單價,增加來客數和來店頻率,起到了難以取代的作用。
整體來說, 便利店 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這個行業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銷售商品的通路,更重要的能夠獲取用戶并長期持續的為顧客提供與時俱進的高性價比服務,并形成網絡效應。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在 以人均GDP 、城鎮化、人口密度為代表的經濟持續發展以及以 老齡化、女性工作比例上升、離婚率提升和家庭小型化為代表的社會結構變化為東亞 便利店 業態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便利店 業態在日本和臺灣率先萌芽并在亞洲快速 發展,已經成為日本和臺灣零售終端第二大業態。
從東亞的經驗來看,人均GDP 達3000~5000 美元 時 是 便利店 的最初導入時期(雖然 便利店 最早起源于美國,但東亞模式與美國模式差異很大)。日本 便利店 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自1973年伊藤洋華堂引進7-11后,多家大型 便利店 于70年代中期(1976年日本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紛紛布局日本,帶動日本 便利店 行業的興起。而臺灣雖然在1979年引進7-11,但由于80年代初期經濟增長的放緩而推后 便利店 的導入期。臺灣7-11在持續7年虧損后終于扭虧為盈并在1987年再度成立獨立公司,1988年(臺灣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多家 便利店 商同時進入臺灣,標志著臺灣 便利店 的興起。
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社區和商業區的數量,極大地擴大了 便利店 的市場容量 , 密度 不斷提升 的人口 環境讓更多地區 滿足 便利店 的經營條件 。 便利店 服務的商圈小,必須在人口密度充分大的地方才能達到盈利條件。
對比來看,中國市場現階段正處于城鎮化進程中,不斷提高的人口密度將為 便利店 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老齡化、職業女性比率和離婚率提升、家庭小型化為 便利店 提供新增客流
便利店 傳統的目標顧客主要是追求便捷和目的消費且價格敏感程度較低的青中年男性。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老齡化、職業女性比率和離婚率維持高位、家庭持續小型化導致了人們消費習慣的逐漸改變,對便利服務和鮮食供應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在經濟發展基礎上 推動 便利店 行業的持續發展。
首先,老齡化為 便利店 打開新的市場,也是 便利店 差異化經營的方向。從東亞地區的 便利店 的發展來看,日本、臺灣分別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步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超7%),目前日本、臺灣老年人口占比分別超過23%、10%,而且還在持續上升。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需要更小分量的商品、更多的生鮮和便利服務。羅森針對性地推出了適合老年人分量的商品,并加大對生鮮的供應,還推出擁有更寬的通道、更多的椅子、更大的標識和更柔和的色彩的“Lawson 100”門店來迎合老年人需求。2011年羅森有33%的顧客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 其次,職業女性比例上升增加了外食比率,減少了購物時間, 便利店 提供的便捷鮮食、快速購物和多樣服務成為女性以及家庭成員新的需求。70年代后日本、臺灣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不斷提升,高比例的職業女性日漸成為 便利店 的主要客戶群體之一。 最后,高離婚率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促使家庭持續小型化,導致單次采購量減少,也增加了外食需求 。日本、臺灣離婚率一直處于高位,每戶家庭人口也持續下降,導致大家庭批量采購時代逐漸遠去,超市大型包裝低價產品市場逐漸被 便利店 消費量商品所侵蝕,同時外食需求也增加了顧客的粘性。
打造信息服務、社區物流和社交活動終端,將持續提升聚客能力
便利店 憑借其密集社區終端優勢 將成為信息服務、社區物流和社交活動終端,聚客能力將持續提升 :
?。?)通過服務一體機與移動終端結合, 便利店 將大量社區服務電子化,成為包括購票、影印、服務申請、社區業務電子化等需要實物交接的社區信息服務終端;
?。?) 便利店 通過密集門店 、24 小時服務和強大快速的物流系統將成為重要而且實惠的收寄件物流終端,而且對部分品類還可以實現社區上門配送, 大大增加了網購的便利性。日本、臺灣、中國已有相當部分 便利店 開展門店收寄件功能。2013年,臺灣全家更開通臺灣消費者直接在臺灣門店取貨服務,預計這項價格優勢明顯、取貨時間靈活的服務將讓到店取貨量增加5%至10%,明顯帶動其他品類銷售。 在中國,亞馬遜與上海全家、京東與太原唐久都在試點開展 便利店 提貨與小區送貨上門業務,未來有望得到大范圍推廣。
(3) 便利店 作為居民購物、服務入口,(特別對于面積較大的門店而言)未來將有機會成為包括社區自治、文化活動、路演推廣在內的絕佳社交活動場所。
便利店 與電商流量互換將在客流和供應鏈上完美互補
便利店 與社區電商(特別是B2C電商)在客流和供應鏈具備強大的互補效應,在線上線下流量互換過程中能為 便利店 提供巨大增值:(1)品類與客流互補: 便利店 可以借助電商擴充SKU,電商可以借助 便利店 銷售商超及生鮮類商品;同時 便利店 客流大多為本地居民,電商顧客覆蓋面則非常廣,形成互補;(2)供應鏈及對應服務互補:B2C電商大范圍、大流量的供應鏈與 便利店 小范圍內精細供應鏈系統互補;同時B2C電商售后、平臺的服務,以及網絡社交媒體與 便利店 社區綜合服務站互補。因此兩者深度合作可以明顯優化產業鏈效率:(以京東和唐久 便利店 合作合作 為例)。
京東通過多種定向的網路營銷手段給山西太原的京東會員和網絡用戶進行精準營銷同時,唐久則在 便利店 內宣傳商品促銷信息。首先,京東和唐久購買流量同時增長:對于京東而言,在京東唐久網下單前需要先注冊為京東會員,線下購物也可以掃描二維碼,手機下單和支付后享受優惠;對于唐久而言,擴充后的SKU可以滿足本地居民更多需求,截留更多用戶到 便利店 。 其次,在京東唐久網的銷售額由京東和唐久共同分成,一箭雙雕 。雖然剛開始運營,但根據京東披露數據看已取得不錯的成績:合作后京東唐久SKU達30000支( 便利店 SKU一般在3000支左右),京東該項目網店的訪問每天超過萬次,下單量將近1000單,客單價在100元左右(2013年野村綜研數據中國、美國、日本 便利店 客單價分別只有15元、30元、46元),下單轉化率達7%,遠高于行業水準。
便利店 與O2O模式結合,整合 PC 端、移動端與實體終端將增強對顧客精準推送的能力,同時提升購物體驗,實踐極致便利的社區服務站的理想
便利店 SKU較小,顧客購買頻次高而且購物目的/行為明確,連鎖 便利店 可以建立基于POS機完善的數據分析系統,對顧客特征和需求可以進行較為準確的把握。將實體門店與PC端和移動短結合后不但可以根據移動端新增顧客屬性增強推送的準確度,更可以利用移動終端碎片化、社交化、虛實體驗相結合的特點將 便利店 定制化的活動與服務推送給客戶。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作為零售業“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店 被電商們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