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營業,不僅能買到日常用品,還能繳費還款……
近年來,作為一支新生的商業形態,24小時 便利店 迅速布滿了西安的大街小巷。有人說,西安的 便利店 飽和了,進場的資本已漸理性;有人說,西安 便利店 將經歷新一輪大洗牌;也有人說,連鎖 便利店 在西安發展并不成熟,仍是零售業一塊有待繼續開墾的金礦……
上海一家商業連鎖運營公司擬收購西安某品牌 便利店 100%的股權,擬進軍西安市場。日前,在西安業界盛傳著這則消息,“狼”真的來了嗎?
記者日前采訪發現,今年10月以來,西安 便利店 跑馬圈地步伐明顯加快,有品牌以每月新開十幾個店的速度在擴張。而擴張的背后,是搶占社區地盤的商業沖動。
1000米內聚集6家 便利店 有企業每月開店逾15家店
11月8日早上6點半,西大街橋梓口,玩了一通宵游戲的陳鵬走出了網吧,感覺有點口渴,于是他走進附近的一家24小時 便利店 。“一般商店早上都是8點以后開張,只有 便利店 這時還開門。”陳鵬說。
近兩年來,西安的24小時 便利店 扎堆開業,在大街小巷幾乎無所不在。
例如,在含光北路的一段,不足500米的地方,就有三家24小時 便利店 。而在民樂園,從地鐵口走出,迎面就能看到三家 便利店 ,再往前走幾步,路對面還有一家,不到1000米的范圍里,聚集了6家 便利店 。
這僅是 便利店 爭先恐后殺入社區的一個縮影。從市中心的騾馬市、北大街,到城墻外的雞市拐、緯二十六街,再到東三環附近的公園北路,幾乎每個業態相對成熟的巷子都有24小時 便利店 入駐。隨著今年9月地鐵一號線開通, 便利店 已經從地上開到地下。通化門、長樂坡、北大街三處地鐵站點,兩家不同品牌 便利店 已經分別在地鐵一號線沿線布點。
按公園北路附近一位 便利店 負責人王金利(化名)的說法,“目前西安 便利店 已是遍地開花”。“大小 便利店 都在找地方開店、擴張地盤呢,有的是直營店,有的是吸引加盟店。”另一家連鎖超市公司市場部經理王女士說。
此外,一些大型商超企業也早已進軍 便利店 市場。如一家超市就在西安的多個社區開設了小型 便利店 。
“西安 便利店 從2009年開始起步,擴張是從最近兩三年開始的,今年更是爭先恐后。”據西安某 便利店 負責人張培彥介紹,他們從今年8月份開始,保持著每個月15到20家的開店速度,“目前我們共有170多家店,準備到年底開到200家。”
前述王女士也表示,他們也曾每月新開十幾家自營店,只是最近方向調整而放慢了。
“還有更高調的,一家山西 便利店 連鎖企業甚至聲稱,要在西安開2000多家24小時便利門店。”一位業內人士說。
據了解,目前西安 便利店 市場上至少有10多個成型的品牌,對于開店的數量暫未有準確數據,但據業內人士估算,至少超過1000家,也有人表示這一數量在2000家左右。
4年數量增長5倍 有些店坐等被收購
“我們在今年上半年時,開店速度大概保持為一個月5到6家。”張培彥表示,之所以現在每個月開店數達到15-20家,“其實大家都在搶市場,站地段。”
據業內人士估計,從2010年初的幾十家店開始,經過2010年6月的迅猛發展,至今西安已有1000多家 便利店 ,四年間至少增加了五倍多。
而在許多招聘網站,“招聘24小時 便利店 儲備店長、理貨員、銷售人員。”這樣的招聘信息隨處可見,在這“背后”恰是24小時 便利店 數量的快速增長。
“除了擴張還是擴張。都在跑馬圈地呢,先占住地段再說。”張培彥說,盡管 便利店 大量涌現,但業界認為市場還沒飽和,一般認為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后就能支撐通宵營業的 便利店 。而在2010年,西安人均GDP已達到5000美元。
“可以說,今年起這個行業的競爭更趨激烈,大家都在加快搶占市場。”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記者了解到,為彌補資金不足,許多 便利店 走吸引加盟的路子,“加盟也主要是為了擴張,”付先生說,不可能保證每個店選址都是黃金地段,實在難以扭虧為盈就得關店。雖然西安已有幾家企業遭遇了關店的經歷,但他判斷,未來三四年還會經歷一個迅猛開店的過程。
隨著競爭的激烈,不同品牌的發展方向也出現了分化。有的主要吸引加盟,有的全力做直營店;有的要求當月盈利,有的先搶地方;有的已擴張到省外,有的占據了客流密集的繁華地段,在單店選址方面取勝;有的單店數量超過了170多家,在規模方面取勝;也有的品牌開店速度放慢了,轉而加大對增值業務的投入。
競爭如此激烈, 便利店 為何還大張旗鼓擴張?
“以前我們主要租門面開店,現在都是房產作為門面,房產可以等升值,也可以出租,以后但凡開新店都會采取購買門面的方式。”前述王經理說。
張培彥也認為,目前 便利店 擴張更看重的是無形資產。 便利店 選址一般在住宅區、車站附近、道路邊的娛樂場所等地,最大的特點是能形成“社區親情場所”,培養起固定的消費群體。不管加盟還是自營,主要通過規模盈利。
“除了搶占地盤,有的 便利店 是為了坐等被收購。”陜西中商聯商業研究院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建紅說,單店品牌、網絡渠道本身就有價值,西安中小 便利店 一般是先進社區,并不急于跨省擴張。當然,做好了是有人收購的。
有些店月凈賺近萬元 也有開張不久就關門
對于許多 便利店 運營商來說,收取加盟費是真正的生財之道,然而,如果 便利店 不賺錢,還會有投資者趨之若鶩的來加盟嗎? 隨處可見的24小時 便利店 究竟賺不賺錢?
一位業內人士稱,一般來說,24小時 便利店 毛利率在25%左右,50平米左右的 便利店 日均銷售額達到4000元左右才不至于虧本,目前地段好且人流量大的門店1個月凈利潤可達8000元到1萬元。“營業額太差就會換地方,減小面積、轉租出去甚至關店都是很正常的。”南稍門附近一位 便利店 負責人說。
為彌補資金不足,有的 便利店 走吸引加盟的路子,“加盟也是為了擴張,”付先生說,不能保證每個店選址都是黃金地段,實在難以扭虧為盈就得關,西安已有幾家企業有關店的經歷。
加盟了南郊一處 便利店 的李先生,在外地時就想開 便利店 ,回到西安后看到一處 便利店 客流很旺,于是加入該公司,從營業員做到實習店長,最終成為店長,重新裝修后以內部員工加盟方式得到該店50%的股份,目前該店日均銷售額將近8000元,除去開支每月收入近萬元。
但激烈的競爭讓這個行當也很不好干。某品牌 便利店 負責人付先生說,雖然都開店,但有的營業額比較慘淡,還有開了不久就關門的。本報曾報道,今年年初西安市西郊一中學旁開了一家24小時 便利店 ,但沒過多久就改為快餐店。
“肯定有虧損的,但只是戰略性虧損,因為前期對社區入住率、消費人群和消費習慣調研不夠或預估太樂觀。”
西安另一家 便利店 負責人郭宏也提到,新開店都需要一段市場培育期,關店、調整發展戰略和布局是很正常的。“積攢的人氣和消費習慣是一筆無形資產。”他說,比如在地鐵沿線開的 便利店 ,主要是給地上的 便利店 做品牌推廣,前期需要比較長的市場培育期,前期說不定有的店在虧本,月均收入四五千元就算很不錯了。
已有風投涉足西安 便利店
日前有消息稱,上海一商業連鎖運營公司擬收購西安某品牌 便利店 100%的股權,打入西安市場。
盡管關于這一消息的真實性眾說紛紜,但西安 便利店 市場被資本注意已是事實。
“有風投曾跟西安的 便利店 接觸過。當然,風投看中的是單店數量比較多的,100個店以下的看都不會看。”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家國內著名創投公司的張經理則表示,西安的24小時 便利店 以社區店居多,擴張性沒體現出來,被產業資本或有產業背景的機構收購是有可能的,但風險資金會否介入要看 便利店 的規模、成長性、營收是否上升等。
“已經有風投涉足西安 便利店 了,我們就是這樣。”前述王經理說,其公司背景本身就是風投公司,他們進來之后就主要給 便利店 融資,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上市。“開一家店至少需要二三十萬,前期能開幾十家自營門店就是因為有風投的支持。”她說,50家以上門店要投上千萬,必須有風投資金支撐,才能保證現金流和日常開支。
事實上,西安的零售業已上演過多次并購,如晶眾家樂、海星、愛家等西安本土超市被并購。西安 便利店 會不會再次上演被收購的大戲?
郭宏認為,西安零售業將會在街頭巷尾展開商戰,現有的 便利店 市場格局將發生變化。
“像增值服務方面,西安的消費習慣還沒跟上,利潤率也不高,比如充話費一般也就能分成1%到5%,主要是為增加人氣,最近我們在考慮跟電商合作。”張培彥說。
“西安的 便利店 應該注重差異化競爭,而不是跟風開店。”王建紅說。
關于 便利店 的未來,或許正如一位 便利店 企業負責人所說:“前期搶地盤的熱潮過去之后,拼的是真正的軟實力。人才、品牌和后續資金的比拼才剛開始。”
近年來,作為一支新生的商業形態,24小時 便利店 迅速布滿了西安的大街小巷。有人說,西安的 便利店 飽和了,進場的資本已漸理性;有人說,西安 便利店 將經歷新一輪大洗牌;也有人說,連鎖 便利店 在西安發展并不成熟,仍是零售業一塊有待繼續開墾的金礦……
上海一家商業連鎖運營公司擬收購西安某品牌 便利店 100%的股權,擬進軍西安市場。日前,在西安業界盛傳著這則消息,“狼”真的來了嗎?
記者日前采訪發現,今年10月以來,西安 便利店 跑馬圈地步伐明顯加快,有品牌以每月新開十幾個店的速度在擴張。而擴張的背后,是搶占社區地盤的商業沖動。
1000米內聚集6家 便利店 有企業每月開店逾15家店
11月8日早上6點半,西大街橋梓口,玩了一通宵游戲的陳鵬走出了網吧,感覺有點口渴,于是他走進附近的一家24小時 便利店 。“一般商店早上都是8點以后開張,只有 便利店 這時還開門。”陳鵬說。
近兩年來,西安的24小時 便利店 扎堆開業,在大街小巷幾乎無所不在。
例如,在含光北路的一段,不足500米的地方,就有三家24小時 便利店 。而在民樂園,從地鐵口走出,迎面就能看到三家 便利店 ,再往前走幾步,路對面還有一家,不到1000米的范圍里,聚集了6家 便利店 。
這僅是 便利店 爭先恐后殺入社區的一個縮影。從市中心的騾馬市、北大街,到城墻外的雞市拐、緯二十六街,再到東三環附近的公園北路,幾乎每個業態相對成熟的巷子都有24小時 便利店 入駐。隨著今年9月地鐵一號線開通, 便利店 已經從地上開到地下。通化門、長樂坡、北大街三處地鐵站點,兩家不同品牌 便利店 已經分別在地鐵一號線沿線布點。
按公園北路附近一位 便利店 負責人王金利(化名)的說法,“目前西安 便利店 已是遍地開花”。“大小 便利店 都在找地方開店、擴張地盤呢,有的是直營店,有的是吸引加盟店。”另一家連鎖超市公司市場部經理王女士說。
此外,一些大型商超企業也早已進軍 便利店 市場。如一家超市就在西安的多個社區開設了小型 便利店 。
“西安 便利店 從2009年開始起步,擴張是從最近兩三年開始的,今年更是爭先恐后。”據西安某 便利店 負責人張培彥介紹,他們從今年8月份開始,保持著每個月15到20家的開店速度,“目前我們共有170多家店,準備到年底開到200家。”
前述王女士也表示,他們也曾每月新開十幾家自營店,只是最近方向調整而放慢了。
“還有更高調的,一家山西 便利店 連鎖企業甚至聲稱,要在西安開2000多家24小時便利門店。”一位業內人士說。
據了解,目前西安 便利店 市場上至少有10多個成型的品牌,對于開店的數量暫未有準確數據,但據業內人士估算,至少超過1000家,也有人表示這一數量在2000家左右。
4年數量增長5倍 有些店坐等被收購
“我們在今年上半年時,開店速度大概保持為一個月5到6家。”張培彥表示,之所以現在每個月開店數達到15-20家,“其實大家都在搶市場,站地段。”
據業內人士估計,從2010年初的幾十家店開始,經過2010年6月的迅猛發展,至今西安已有1000多家 便利店 ,四年間至少增加了五倍多。
而在許多招聘網站,“招聘24小時 便利店 儲備店長、理貨員、銷售人員。”這樣的招聘信息隨處可見,在這“背后”恰是24小時 便利店 數量的快速增長。
“除了擴張還是擴張。都在跑馬圈地呢,先占住地段再說。”張培彥說,盡管 便利店 大量涌現,但業界認為市場還沒飽和,一般認為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后就能支撐通宵營業的 便利店 。而在2010年,西安人均GDP已達到5000美元。
“可以說,今年起這個行業的競爭更趨激烈,大家都在加快搶占市場。”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記者了解到,為彌補資金不足,許多 便利店 走吸引加盟的路子,“加盟也主要是為了擴張,”付先生說,不可能保證每個店選址都是黃金地段,實在難以扭虧為盈就得關店。雖然西安已有幾家企業遭遇了關店的經歷,但他判斷,未來三四年還會經歷一個迅猛開店的過程。
隨著競爭的激烈,不同品牌的發展方向也出現了分化。有的主要吸引加盟,有的全力做直營店;有的要求當月盈利,有的先搶地方;有的已擴張到省外,有的占據了客流密集的繁華地段,在單店選址方面取勝;有的單店數量超過了170多家,在規模方面取勝;也有的品牌開店速度放慢了,轉而加大對增值業務的投入。
競爭如此激烈, 便利店 為何還大張旗鼓擴張?
“以前我們主要租門面開店,現在都是房產作為門面,房產可以等升值,也可以出租,以后但凡開新店都會采取購買門面的方式。”前述王經理說。
張培彥也認為,目前 便利店 擴張更看重的是無形資產。 便利店 選址一般在住宅區、車站附近、道路邊的娛樂場所等地,最大的特點是能形成“社區親情場所”,培養起固定的消費群體。不管加盟還是自營,主要通過規模盈利。
“除了搶占地盤,有的 便利店 是為了坐等被收購。”陜西中商聯商業研究院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建紅說,單店品牌、網絡渠道本身就有價值,西安中小 便利店 一般是先進社區,并不急于跨省擴張。當然,做好了是有人收購的。
有些店月凈賺近萬元 也有開張不久就關門
對于許多 便利店 運營商來說,收取加盟費是真正的生財之道,然而,如果 便利店 不賺錢,還會有投資者趨之若鶩的來加盟嗎? 隨處可見的24小時 便利店 究竟賺不賺錢?
一位業內人士稱,一般來說,24小時 便利店 毛利率在25%左右,50平米左右的 便利店 日均銷售額達到4000元左右才不至于虧本,目前地段好且人流量大的門店1個月凈利潤可達8000元到1萬元。“營業額太差就會換地方,減小面積、轉租出去甚至關店都是很正常的。”南稍門附近一位 便利店 負責人說。
為彌補資金不足,有的 便利店 走吸引加盟的路子,“加盟也是為了擴張,”付先生說,不能保證每個店選址都是黃金地段,實在難以扭虧為盈就得關,西安已有幾家企業有關店的經歷。
加盟了南郊一處 便利店 的李先生,在外地時就想開 便利店 ,回到西安后看到一處 便利店 客流很旺,于是加入該公司,從營業員做到實習店長,最終成為店長,重新裝修后以內部員工加盟方式得到該店50%的股份,目前該店日均銷售額將近8000元,除去開支每月收入近萬元。
但激烈的競爭讓這個行當也很不好干。某品牌 便利店 負責人付先生說,雖然都開店,但有的營業額比較慘淡,還有開了不久就關門的。本報曾報道,今年年初西安市西郊一中學旁開了一家24小時 便利店 ,但沒過多久就改為快餐店。
“肯定有虧損的,但只是戰略性虧損,因為前期對社區入住率、消費人群和消費習慣調研不夠或預估太樂觀。”
西安另一家 便利店 負責人郭宏也提到,新開店都需要一段市場培育期,關店、調整發展戰略和布局是很正常的。“積攢的人氣和消費習慣是一筆無形資產。”他說,比如在地鐵沿線開的 便利店 ,主要是給地上的 便利店 做品牌推廣,前期需要比較長的市場培育期,前期說不定有的店在虧本,月均收入四五千元就算很不錯了。
已有風投涉足西安 便利店
日前有消息稱,上海一商業連鎖運營公司擬收購西安某品牌 便利店 100%的股權,打入西安市場。
盡管關于這一消息的真實性眾說紛紜,但西安 便利店 市場被資本注意已是事實。
“有風投曾跟西安的 便利店 接觸過。當然,風投看中的是單店數量比較多的,100個店以下的看都不會看。”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家國內著名創投公司的張經理則表示,西安的24小時 便利店 以社區店居多,擴張性沒體現出來,被產業資本或有產業背景的機構收購是有可能的,但風險資金會否介入要看 便利店 的規模、成長性、營收是否上升等。
“已經有風投涉足西安 便利店 了,我們就是這樣。”前述王經理說,其公司背景本身就是風投公司,他們進來之后就主要給 便利店 融資,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上市。“開一家店至少需要二三十萬,前期能開幾十家自營門店就是因為有風投的支持。”她說,50家以上門店要投上千萬,必須有風投資金支撐,才能保證現金流和日常開支。
事實上,西安的零售業已上演過多次并購,如晶眾家樂、海星、愛家等西安本土超市被并購。西安 便利店 會不會再次上演被收購的大戲?
郭宏認為,西安零售業將會在街頭巷尾展開商戰,現有的 便利店 市場格局將發生變化。
“像增值服務方面,西安的消費習慣還沒跟上,利潤率也不高,比如充話費一般也就能分成1%到5%,主要是為增加人氣,最近我們在考慮跟電商合作。”張培彥說。
“西安的 便利店 應該注重差異化競爭,而不是跟風開店。”王建紅說。
關于 便利店 的未來,或許正如一位 便利店 企業負責人所說:“前期搶地盤的熱潮過去之后,拼的是真正的軟實力。人才、品牌和后續資金的比拼才剛開始。”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西安便利店4年數量增長逾5倍 已有風投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