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降,國內乳企迎來了行業性危機。
截至9月初,在已公布半年報的14家乳企中,共有8家乳企的營收及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三元股份和貝因美的業績跌幅最為突出:前者凈利潤同比下降高達72.31%,后者凈利潤虧損額高達1.02億元,同比下滑195.51%。
但是行業環境變差并未對伊利和蒙牛造成太大影響。上半年蒙牛凈利潤達到13.39億元,同比增長27.7%,伊利則實現營業總收入 301.51 億元,實現利潤總額 31.88 億元,雙雙以超行業均速的增長穩居行業第一。而原本屬于第一梯隊的 光明 卻止步不前,與蒙牛、伊利的差距越來越大。
有危必有機,在供需矛盾日趨放大后,乳業將迎來了新一輪洗牌。9月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注冊制和產品配方限制將進一步推動整個市場趨向集中化,乳企的競爭和吞并大勢還將持續。
中小乳企業績普遍下滑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6月份,我國液體乳及乳制品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共有630個,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587.96億元,同比增長2.87%;累計虧損企業112個,虧損總額14.36億元,同比增長54.16%。
在已經公布的半年報乳企里,大部分呈現營收、利潤雙降的局面,部分地方性乳企如燕塘乳業、天潤乳業等則保持強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行業性調整中,三元股份和貝因美的下滑勢頭最為明顯。
根據三元股份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22.3億元,同比下降0.85%,但凈利潤只有4957.75萬元,同比下降達72.31%,而凈利潤中又有800萬元來自麥當勞的投資收益。事實上三元股份的業績表現一直不佳,雖然去年成功扭虧,但是其中前三季度公司的營業外收入多達2.56億元,主要來自河北三元地塊收儲獲得政府補貼。
與此同時,三元的大本營北京也遭遇滑鐵盧,半年報顯示占三元主營業務收入68%的液態奶類出現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下跌,同時其液態奶在北京的市場份額也已經從巔峰時期的80%下滑至如今的50%左右。
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與蒙牛、伊利等相比,三元股份受到國企體制的制約,經營策略偏于保守,在市場競爭中明顯缺乏“狼性”。“2009年以后,三元的業績就沒見過有所起色。”王丁棉說。
同樣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的貝因美則受困于銷售渠道上。半年報顯示,貝因美實現營業收入17.73億元,同比下降26.28%,但凈利潤虧損額高達1.02億元,同比下滑195.51%。貝因美方面歸結于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競爭激烈,公司業務轉型尚未完成,以及電商、“海淘”積極搶占市場份額使大賣場、超市等傳統零售渠道市場份額面臨挑戰等。
貝因美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國內奶粉行業黃金期已成過去式,近兩年下滑明顯,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由于宏觀經濟整體下滑,國內需求放緩;二是奶粉行業產能過剩,引發企業大量促銷,導致業績下滑;三是今年以來奶粉進口量增加,對國內品牌造成的沖擊加劇,導致銷售下滑。
而在王丁棉看來,貝因美在去年開始的渠道改革對其業績影響最大。“當規模增大后,貝因美把經銷商變為代理商體制,淘汰掉500多個經銷商,名義上是優化轉型,實際上是‘自廢武功’。”
“公司目前正積極推進渠道變革,包括設立營銷控股子公司,同時通過內部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和營銷渠道變革等轉型升級措施,使貝因美成為一家可以利用全球乳業資源的企業。”貝因美公關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光明 掉出第一梯隊?
在乳業整體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蒙牛、伊利、 光明 三大乳企卻仍然保持了良好勢頭。
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蒙牛乳業實現營業收入255.64億元,同比下降1.1%,但凈利潤達到13.39億元,同比增長27.7%。從營收結構上看,蒙牛乳業上半年的本部營收244.03億元,同比增長0.5%,主要得益于特侖蘇、冠益乳及純甄等品牌的增長拉動。
不過由于受到雅士利的拖累,蒙牛乳業的整體營收略有下滑。據財報顯示,雅士利的銷售額較上年同期下降24.86%,凈利潤則只有7560萬元,同比大跌64%。
與兩年前剛被蒙牛收購時相比,雅士利的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年下滑,而且下滑幅度竟超過1/3。過去雅士利還一直保持穩步向前的發展勢頭,曾在2012年實現53%的純利增長,2013年上半年凈利增長34%。雅士利方面表示,收入及凈利潤下跌主要是由于傳統銷售渠道萎縮,公司在上半年加大促銷力度應付市場競爭所致。
蒙牛公關部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雖然上半年雅士利業績略有下滑,但從渠道整合,研發、品牌和銷售上已顯示出上升發力勢頭。“在母嬰渠道方面,雅士利在上半年開拓母嬰店累計超過14180家,其中直供母嬰店超過2500家。電商渠道方面,雅士利搭建了專業的電商團隊,并與京東商城達成戰略合作,推出區別于線下渠道的線上產品,加強線上活動曝光率,提升線上銷售。”
而蒙牛乳業的最大對手伊利則繼續坐穩乳業一把手位置,而且增長速度超出市場預期。據伊利中報顯示,上半年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 301.51 億元,實現利潤總額 31.88 億元,雙雙以超行業均速的增長穩居行業第一。
除了業績搶眼,上半年市場占有率整體也進一步有所提升。據尼爾森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伊利奶粉收入逆勢增長9.68%,(常溫)液態奶市場份額更是達到 29.6%,比去年同期提升 2.3 %,此外冷飲市場份額連續22年穩居行業第一。
此外,高端產品的銷量增長為伊利的逆勢增長奠定基礎。AC尼爾森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伊利股份旗下“金典”銷售額同比增長20%,常溫酸奶“安慕希”銷售增長高達9.8 倍。伊利方面表示,高端產品的銷量增長推動公司產品毛利率同比增長2.15 個百分點,其中液體乳產品同比增長1.62 個百分點,奶粉產品同比增長6.18 個百分點。
作為國內三大乳企之一,上半年 光明 乳業的表現中規中矩,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同比增幅接近2%,實現凈利潤2億元,但凈利潤同比卻下降接近4%,與蒙牛和伊利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數據顯示, 光明 乳業旗下的高端酸奶莫斯利安上半年收入突破35億元,同比增長25%。上半年 光明 整體收入增加2億元,其中莫斯利安貢獻約7億元,但也反映出其他液奶及乳品收入下滑明顯。此外 光明 的整體收入質量下降,上半年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同比降30%,應收款的半年收入占比為19%,同比提高近4個百分點。
與三元股份相似, 光明 的大本營上海分區收入同比下降5%,上海以外地區收入65億元,同增11%,而海外收入11 億猛降25%,主要是國際奶粉價格下降使新西蘭新萊特收入下滑所致。
中信建投分析師呂昌認為, 光明 管理層變化較大,包括總經理在內的多名高管離任,短期或影響公司經營。王丁棉則表示,原總裁、黨委副書記郭本恒涉嫌受賄被立案調查,短期內對 光明 的影響不會顯現,“就像一輛車,高層離職后 光明 仍然有慣性向前驅動,但何時能夠結束調整重新加油就需要等待時間觀察”。
乳業集體出海布局成風
乳企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行業競爭日益激烈,而背后是乳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在進口奶粉沖擊下被放大。
今年年初,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曾透露,此前5年我國乳制品進口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13年更是高達37%。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口乳制品同比再次增長17.9%。而中國奶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口的乳粉和乳制品折合成牛奶約為1200萬噸,約占到全國奶類消費量的1/3。
與此同時,國內乳企開始進軍海外奶源基地,以國家化為轉型目標。據了解,除了蒙牛、伊利、 光明 外,新希望等第二梯隊也開始跟風布局海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乳企的布局目標集中在大洋洲和歐洲,而且大多與海外乳業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失去信心,于是乳企順勢而為,主動走出去。”王丁棉表示,《辦法》的出臺將進一步提高奶粉的質量規格,“對奶粉實行注冊制,相當于對嬰幼兒奶粉的管理上升到藥品級別,迫使乳企出海尋求更優質安全的奶源。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隨著中國的奶粉產業與國際快速接軌,包括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建廠生產,未來進口奶粉在市場占主導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純進口品牌不受此法規限制,只會鼓勵越來越多企業到海外生產,再進口國內,同時也讓海外企業不再投資國內生產,這不僅減少國內就業和稅收,也將使國內奶粉生產進一步萎縮。”宋亮說。
此外,《辦法》還規定,同一企業注冊的一個產品配方只能生產一種產品,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而且每個企業不得超過5個系列15種產品配方。乳業資深專家解觀勝認為,新政出臺將扼殺多品牌策略,同時將代工品牌擠出市場。他表示,屆時至少有1400多個品牌被淘汰出局,其中獲得嬰幼兒許可證比較少的企業將受到較大影響,如蒙牛、完達山、三元等。
隨著新政出臺,乳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去年6月工信部已經召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會,繼續推進乳粉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及乳粉業兼并重組工作。根據重組方案,到2015年年底,力爭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65%,2018年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超過80%。
工信部總工程師王黎明日前表示,2014年底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54.2%,較上一年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但是要實現2015年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截至9月初,在已公布半年報的14家乳企中,共有8家乳企的營收及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三元股份和貝因美的業績跌幅最為突出:前者凈利潤同比下降高達72.31%,后者凈利潤虧損額高達1.02億元,同比下滑195.51%。
但是行業環境變差并未對伊利和蒙牛造成太大影響。上半年蒙牛凈利潤達到13.39億元,同比增長27.7%,伊利則實現營業總收入 301.51 億元,實現利潤總額 31.88 億元,雙雙以超行業均速的增長穩居行業第一。而原本屬于第一梯隊的 光明 卻止步不前,與蒙牛、伊利的差距越來越大。
有危必有機,在供需矛盾日趨放大后,乳業將迎來了新一輪洗牌。9月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注冊制和產品配方限制將進一步推動整個市場趨向集中化,乳企的競爭和吞并大勢還將持續。
中小乳企業績普遍下滑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6月份,我國液體乳及乳制品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共有630個,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587.96億元,同比增長2.87%;累計虧損企業112個,虧損總額14.36億元,同比增長54.16%。
在已經公布的半年報乳企里,大部分呈現營收、利潤雙降的局面,部分地方性乳企如燕塘乳業、天潤乳業等則保持強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行業性調整中,三元股份和貝因美的下滑勢頭最為明顯。
根據三元股份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22.3億元,同比下降0.85%,但凈利潤只有4957.75萬元,同比下降達72.31%,而凈利潤中又有800萬元來自麥當勞的投資收益。事實上三元股份的業績表現一直不佳,雖然去年成功扭虧,但是其中前三季度公司的營業外收入多達2.56億元,主要來自河北三元地塊收儲獲得政府補貼。
與此同時,三元的大本營北京也遭遇滑鐵盧,半年報顯示占三元主營業務收入68%的液態奶類出現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下跌,同時其液態奶在北京的市場份額也已經從巔峰時期的80%下滑至如今的50%左右。
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與蒙牛、伊利等相比,三元股份受到國企體制的制約,經營策略偏于保守,在市場競爭中明顯缺乏“狼性”。“2009年以后,三元的業績就沒見過有所起色。”王丁棉說。
同樣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的貝因美則受困于銷售渠道上。半年報顯示,貝因美實現營業收入17.73億元,同比下降26.28%,但凈利潤虧損額高達1.02億元,同比下滑195.51%。貝因美方面歸結于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競爭激烈,公司業務轉型尚未完成,以及電商、“海淘”積極搶占市場份額使大賣場、超市等傳統零售渠道市場份額面臨挑戰等。
貝因美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國內奶粉行業黃金期已成過去式,近兩年下滑明顯,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由于宏觀經濟整體下滑,國內需求放緩;二是奶粉行業產能過剩,引發企業大量促銷,導致業績下滑;三是今年以來奶粉進口量增加,對國內品牌造成的沖擊加劇,導致銷售下滑。
而在王丁棉看來,貝因美在去年開始的渠道改革對其業績影響最大。“當規模增大后,貝因美把經銷商變為代理商體制,淘汰掉500多個經銷商,名義上是優化轉型,實際上是‘自廢武功’。”
“公司目前正積極推進渠道變革,包括設立營銷控股子公司,同時通過內部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和營銷渠道變革等轉型升級措施,使貝因美成為一家可以利用全球乳業資源的企業。”貝因美公關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光明 掉出第一梯隊?
在乳業整體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蒙牛、伊利、 光明 三大乳企卻仍然保持了良好勢頭。
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蒙牛乳業實現營業收入255.64億元,同比下降1.1%,但凈利潤達到13.39億元,同比增長27.7%。從營收結構上看,蒙牛乳業上半年的本部營收244.03億元,同比增長0.5%,主要得益于特侖蘇、冠益乳及純甄等品牌的增長拉動。
不過由于受到雅士利的拖累,蒙牛乳業的整體營收略有下滑。據財報顯示,雅士利的銷售額較上年同期下降24.86%,凈利潤則只有7560萬元,同比大跌64%。
與兩年前剛被蒙牛收購時相比,雅士利的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年下滑,而且下滑幅度竟超過1/3。過去雅士利還一直保持穩步向前的發展勢頭,曾在2012年實現53%的純利增長,2013年上半年凈利增長34%。雅士利方面表示,收入及凈利潤下跌主要是由于傳統銷售渠道萎縮,公司在上半年加大促銷力度應付市場競爭所致。
蒙牛公關部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雖然上半年雅士利業績略有下滑,但從渠道整合,研發、品牌和銷售上已顯示出上升發力勢頭。“在母嬰渠道方面,雅士利在上半年開拓母嬰店累計超過14180家,其中直供母嬰店超過2500家。電商渠道方面,雅士利搭建了專業的電商團隊,并與京東商城達成戰略合作,推出區別于線下渠道的線上產品,加強線上活動曝光率,提升線上銷售。”
而蒙牛乳業的最大對手伊利則繼續坐穩乳業一把手位置,而且增長速度超出市場預期。據伊利中報顯示,上半年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 301.51 億元,實現利潤總額 31.88 億元,雙雙以超行業均速的增長穩居行業第一。
除了業績搶眼,上半年市場占有率整體也進一步有所提升。據尼爾森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伊利奶粉收入逆勢增長9.68%,(常溫)液態奶市場份額更是達到 29.6%,比去年同期提升 2.3 %,此外冷飲市場份額連續22年穩居行業第一。
此外,高端產品的銷量增長為伊利的逆勢增長奠定基礎。AC尼爾森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伊利股份旗下“金典”銷售額同比增長20%,常溫酸奶“安慕希”銷售增長高達9.8 倍。伊利方面表示,高端產品的銷量增長推動公司產品毛利率同比增長2.15 個百分點,其中液體乳產品同比增長1.62 個百分點,奶粉產品同比增長6.18 個百分點。
作為國內三大乳企之一,上半年 光明 乳業的表現中規中矩,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同比增幅接近2%,實現凈利潤2億元,但凈利潤同比卻下降接近4%,與蒙牛和伊利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數據顯示, 光明 乳業旗下的高端酸奶莫斯利安上半年收入突破35億元,同比增長25%。上半年 光明 整體收入增加2億元,其中莫斯利安貢獻約7億元,但也反映出其他液奶及乳品收入下滑明顯。此外 光明 的整體收入質量下降,上半年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同比降30%,應收款的半年收入占比為19%,同比提高近4個百分點。
與三元股份相似, 光明 的大本營上海分區收入同比下降5%,上海以外地區收入65億元,同增11%,而海外收入11 億猛降25%,主要是國際奶粉價格下降使新西蘭新萊特收入下滑所致。
中信建投分析師呂昌認為, 光明 管理層變化較大,包括總經理在內的多名高管離任,短期或影響公司經營。王丁棉則表示,原總裁、黨委副書記郭本恒涉嫌受賄被立案調查,短期內對 光明 的影響不會顯現,“就像一輛車,高層離職后 光明 仍然有慣性向前驅動,但何時能夠結束調整重新加油就需要等待時間觀察”。
乳業集體出海布局成風
乳企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行業競爭日益激烈,而背后是乳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在進口奶粉沖擊下被放大。
今年年初,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曾透露,此前5年我國乳制品進口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13年更是高達37%。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口乳制品同比再次增長17.9%。而中國奶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口的乳粉和乳制品折合成牛奶約為1200萬噸,約占到全國奶類消費量的1/3。
與此同時,國內乳企開始進軍海外奶源基地,以國家化為轉型目標。據了解,除了蒙牛、伊利、 光明 外,新希望等第二梯隊也開始跟風布局海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乳企的布局目標集中在大洋洲和歐洲,而且大多與海外乳業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失去信心,于是乳企順勢而為,主動走出去。”王丁棉表示,《辦法》的出臺將進一步提高奶粉的質量規格,“對奶粉實行注冊制,相當于對嬰幼兒奶粉的管理上升到藥品級別,迫使乳企出海尋求更優質安全的奶源。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隨著中國的奶粉產業與國際快速接軌,包括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建廠生產,未來進口奶粉在市場占主導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純進口品牌不受此法規限制,只會鼓勵越來越多企業到海外生產,再進口國內,同時也讓海外企業不再投資國內生產,這不僅減少國內就業和稅收,也將使國內奶粉生產進一步萎縮。”宋亮說。
此外,《辦法》還規定,同一企業注冊的一個產品配方只能生產一種產品,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而且每個企業不得超過5個系列15種產品配方。乳業資深專家解觀勝認為,新政出臺將扼殺多品牌策略,同時將代工品牌擠出市場。他表示,屆時至少有1400多個品牌被淘汰出局,其中獲得嬰幼兒許可證比較少的企業將受到較大影響,如蒙牛、完達山、三元等。
隨著新政出臺,乳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去年6月工信部已經召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會,繼續推進乳粉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及乳粉業兼并重組工作。根據重組方案,到2015年年底,力爭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65%,2018年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超過80%。
工信部總工程師王黎明日前表示,2014年底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54.2%,較上一年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但是要實現2015年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國內乳企遇危機 光明掉出第一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