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集體拒絕電商,一是從側面反應了外企產品的知名度,品牌力,還有消費者信任度的強大。實力強了,口氣自然就硬了。二來也反應出電商發展尚不完備。然而當年家電巨頭對電商一開始也是拒絕的,可是最后還不是以海爾、美的等大品牌為首,慢慢開始妥協……事件的發生,沒有對錯之分,關鍵是認清未來路要往哪走。
近日,多家農化巨頭公司相繼發布聲明,宣稱未授權國內農資電商銷售自身產品,如果農戶不幸買到假貨,他們概不負責。這其中有來自國外的先正達、拜耳、杜邦、富美實,也有國內的利爾化學、利民股份、青島海利爾、陜西美邦等近20家公司,陣容堪稱豪華。
資料顯示,在“2014年全球農化20強”名單中,先正達、拜耳、杜邦、富美實分列第一、第二、第六、第九位;利爾化學、利民股份則是國內掛牌的上市公司,海利爾目前還在“排隊”IPO。
農化巨頭緣何集體封殺農資電商?
針對這些聲明的真實性,有媒體曾致電部分公司詢問,現已獲證實。盡管在聲明書中,農化巨頭們并未明確具體針對哪家農資電商,很顯然,農村淘寶、京東農資、諾普信旗下的“田田圈”都將包括在內,可謂一網打盡。
值得一提的是,農化包含農藥、化肥等子行業,參與這次集體封殺行動的,主要是農藥公司,數量已接近20家,還有一家化肥企業。
農化巨頭緣何集體封殺農資電商?主客觀原因都有哪些?
針對農化公司而言:
第一、擔心出現假貨,損壞品牌形象。很多平臺對網店的經營者并沒有嚴格要求,這從源頭上就為假貨的出現留下了隱患。而農藥不同于消費品,一旦出現假冒偽劣產品,農民這一季的收益不僅要泡湯,對于農化企業的品牌塑造可謂是致命性打擊。
第二、國外產品渠道太長,零售價格過高,做電商對其沖擊太大。歸根結底,農資電商還是動了農化公司的“奶酪”,如果任由其自由壯大,農化公司耗時、耗資建設的傳統渠道將因此“崩盤”,未來或受電商牽制。
第三、不做價格競爭的情況下,通過電商渠道尚無法看出能為企業帶來結構性的優勢。
然而對于農民大戶來說:
第一、配套服務難以跟進。購買農化產品時,農民更注重農業技術服務,這需要專業人士指導。而農資電商只管銷售,難以保障售后,這是一個短板。
第二、農化產品運輸存在危險性。一旦包裝破損發生泄漏,都有極大的風險。在國外,農藥不管什么成分都是危險品,儲存和運輸以及銷售必須是單獨的,可是國內商家卻經常將農化產品偽裝成面膜等其他產品偷偷運輸。
從農資銷售模式演變看渠道選擇
農化大佬集體封殺電商,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我們不妨從國內農資銷售模式的演變來看這一問題。
回顧我國農資產品銷售歷程,解放后都是從供銷社統一銷售開始的。而供銷社的農資經營經歷過曲折的發展之路——從過去的獨家經營、專營再到市場放開初期下的線斷網破,再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市場份額驟減。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農資流通體制改革之后,農資市場開始從賣方市場開始轉向買方市場,主要特點有:
第一、買方市場全面形成。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是農資產品全面的供不應求,到80年代末期,小化肥開始滿足供應,大化肥供不應求,到90年代末期個別進口品種的供不應求,再到現在的全面供過于求,買方市場全面形成。
第二、形成了多渠道經營的格局,形成供銷系統農資經營企業、工廠自銷、農業“三站”、個體商販并存的局面。
第三、市場競爭的態勢發生了變化。從賣方市場下沒競爭轉向品牌和服務競爭。農資經營實現了由過去的單一行政命令,硬性調撥向互惠互利、聯合合作的關系過渡。
第四、農資價格體系由市場主導,而不再是過去那種由國家統一定價。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農業的結合,農業大數據的植入,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發展迅速,人們對農資的精細化、定制化需求越來越高,測土配肥、微肥工廠將成為大勢所趨,傳統的農資銷售模式漸漸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
其實,農資流通問題不少
與電商劃清界限,是農資企業在農資流通渠道選擇上進行的又一次嘗試。商家不停的改變和試錯,正是我國農資流通領域問題繁雜的一個表征。
近十年,中國一家一戶的傳統小農經濟在政府推動下逐步向農業產業化、適度規模化、現代化過渡,其對農資市場需求也呈現出新的需求。然而目前農資流通行業仍存在不少問題。
第一,農資流通渠道層級眾多,小而分散,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秩序混亂。
第二,供過于求的局面導致不少農資生產廠家參與到惡性價格競爭中去。
第三,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為了求新求變,各種新型農資產品走向市場,有些確實有一定科技含量,有些可是只是炒概念,致使整個市場虛假農資、劣質農資層出不窮。
謀求發展要從解決問題開始
事實上,農化巨頭紛紛與電商劃清界限,并不是因為電商存在質的缺陷,而是現階段電商的現實配套支持體系還不完善,無論是物流還是農技服務,乃至法律規范等,所以,對于已試水電商的企業,我們還是要有一顆平常的心對待,甚至應感激他們,讓我們有了現實的教案。
不過問題出現了,就要解決。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政企攜手同心,共同尋求突破發展,建議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政府加強政策支持和管控。法律規范的缺失,是農化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對電商不放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應制定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并規范市場監管主體,大力開展農資打假活動。正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的,要“管出來”——依法嚴管、全程監管,搭建監管信息平臺,建立追溯體系,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第二,推進大數據發展,促進產需無縫結合。有了大數據的支撐可以解決信息的不對稱,實現對農田進行精細化和定制化管理,再通過科學的測土配方倒逼上游廠家進行定制化生產,進而不斷壓縮假冒劣質農資進入市場的空間。
第三,政企結合,促進農技培訓體系的搭建。政府牽頭、企業組織,通過網羅專家學者、建立科學培訓機制,進而豐富新型經營主體的專業知識,從主觀上提高辨別能力,讓農資選擇更從容,農業生產更科學。
第四,打造科學高效的農資物流體系。農資銷售中,物流成本是很大的一項支出。隨著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的深入運用,讓優質資源在區域內,甚至全國范圍內分享成為可能,為物流環節的優化提供方便。現在需要第三方整合資源,優化資源,打造出一套科學、高效的物流體系。
好的模式應該從用戶出發,從需求出發
解決問題只是第一步,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才能走得更遠。電商被封殺,讓人們對渠道的作用產生了質疑,然而市場早已進入了產品為王的時代。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從需求出發,在產品上做文章,說不定能開拓一片新的藍海。
第一、測土配方倒逼生產。現在,農戶對農資產品的要求,不僅僅是物美價廉,更多的是定制化的需求。在國家正在大力倡導測土配方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對土壤精確數據的實時掌控,倒逼上游廠家進行科學化、定制化的生產。目前阡陌科技重點實施的就是這樣一種模式。他們以蕪湖市南陵縣為試點,針對市場上農資產品混雜、假農資劣質農資坑農,以及價格高起的現象,直接鏈接上游廠家,去除中間環節,讓農戶通過企業平臺就可以購買到物美價廉、科學配比的優質農資。
第二,科研成果落地,促進區域微肥工廠的創立。國家要求到2020年,要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值得一提的是,目標的達成要建立在增產增收的基礎上。對于老百姓來說,如何能實現減投增產增收,心里并沒有底。在這里必須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加強與科研院所和農業高校的聯合,讓科研成果直接落地,根據區域土壤,整合原料廠家,提供高效適用配方肥,節本增效。
傳統農業“觸網”后,在產業結構調整階段必然會面臨成長痛。在國家高度重視互聯網+農業,政策和流通環節都大力支持的前提下,未來的農資銷售模式將會往哪里發展,可能性很多,但是標準只有一個——滿足市場的需求。(來源:品途商業評論;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國內“互聯網+農業”首部系統性巨著編撰工作啟動
作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智庫系列叢書第八部,國內首部“互聯網+農業”巨著《農業互聯網》正在編寫。該書全面解析農業互聯網現狀、問題、挑戰、傳統農業如何轉型升級等,十大模式、逾30個“互聯網+農業”案例重磅呈現。現面向涉及農業產業鏈企業展開案例征集、招商合作,團購征訂,聯系:莫老師,0571-88228186,郵??b2c@netsun.com
據悉,電商中心“互聯網+”智庫系列其他多部已出版互聯網+系列叢書,在全國新華書店、機場中信書店,天貓、京東、當當、亞馬遜中國、蘇寧易購、淘寶、微店各大O2O渠道全線熱銷中,位居暢銷書排行榜前列。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