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家上市的概念型“食品企業”是哪家?“土豆網”;創造了“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型“食品企業”是哪家?“小米”;當然還有一家世界級牛哄哄的高科技“食品企業”叫“蘋果”,各位創業者一定要找一個響亮的農產品做代言,比如紅高粱、二鍋頭等,以上當然是個玩笑。
互聯網如何改造傳統農業
本文的主題是“互聯網如何改造傳統農業”,我分別從其中的三個詞談起,依次是:互聯網、改造、傳統。
第一個詞:互聯網
互聯網思維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有些互聯網專家言必稱企業有沒有互聯網基因,這個基因決定了思維,而在筆者心里,互聯網基因是什么呢?各位讀者應該可以從腦海里想象出“猿人鉆木取火“的那張圖片,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互聯網就被這位古猿人拿在手里。
古猿人學會使用先進工具,學會了鉆木取火,于是可以吃到烤乳豬了,可以抱團取暖了,可以用來打狗了,因此成了動物界最高級的那位,變成了人類,人類創造了時代……
“互聯網“和這根鉆木取火的“棍子”何其相似。
歷史課本強調我們“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水平”,有什么樣的工具可以創造什么樣的時代,這根“棍子”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如同互聯網針對當下的傳統農業,數千年來的傳統農業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先進的”生產要素“,它為傳統農業的裂變新生注入了無限能量。
我便理解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不過是“求生思維”罷了,它不但可以讓你吃到烤乳豬,還可以讓豬飛起來。
第二個詞:改造
有朋友建議說“改變”比較好,我說不夠徹底,“改造”有“改變和創造”的意思,我認為互聯網可以解構、重組傳統農業的生產關系,從而創造更多的市場機遇。
2013互聯網界最熱的詞語之一莫過于“農產品電商“,農產品電商之所熱,是因為大家看到了未來。去年咱們的GDP是52萬億,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產值是11萬億(包含農產品的生產和實體流通等),但農產品的網購滲透率僅僅2%左右,相比服裝、3C數碼、化妝品等都快20了,各位讀者可以展開你的想象。
這里談的“改造”是基于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傳統關系,互聯網可以從中創造出更多價值,從而讓傳統農業更加性感飽滿。
足不出戶網購生鮮食品,不僅僅給你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讓你和生產者之間的關系變近了,生產信息更加透明了,你吃得更加放心了。規模農業為現代IT技術的運用奠定了基礎條件,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作業效率,互聯網尤其是電子商務給各類經營者創造了更多營銷和銷售機會,這些都是互聯網存在的價值。
第三個詞:傳統
我發現一個有趣兒的現象,有些“高大上”的互聯網人都很鄙視“傳統”兩個字,如果不把“傳統“踩在腳下,就顯示不出我們所謂的“先進性和優越性”。于是,終于有位姐姐(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忍不住了,站出來豪賭10個億為“傳統”正名,大意是“再牛叉的營銷,沒有傳統產業的沉淀,沒有科技和服務上的支撐,其他都是浮云……”。
我還是挺贊同這位姐姐的觀點,傳統依然是我們的根子,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那么,傳統農業的現狀究竟是怎樣的呢?
我國南北縱跨5500公里,跨越了50個維度,你見過的沒見過的農產品,咱們都能生產,只是很多時候生產出來賣不掉從而爛在地里,或者攔在手里,因此微博上經常出現一個詞叫“滯銷”,與“滯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者花高價錢卻買不到好東西。
美國的現狀是2%(600萬人)的農民養活了本國3億人口,人家更牛的是所產糧食還吃不完,還有富余的可以出口賺鈔票,而我們14億人口,背后是9億農民的辛勤耕耘,雖然9億當中的大多數都已成了農民工,但他們依然帶著農民這頂帽子。我們大中國的不少糧食要仰仗美國,比如80%的大豆需要從美國這里進口,而且是轉基因的,你愛吃不吃。
我們和美國的ROI(投入產出比)相比實在是不堪入目,差美國100年毫不夸張。
傳統農業的生產水平很初級、信息化程度和生產效率很低級,生產方式很粗放,決定了傳統農業中有很多看不懂的困境。
傳統農業的一個怪象和三個困局
有一個怪現象:越是偏遠的地方,環境越好,產品質量越有保障,但恰恰越便宜,農民因此越窮;而,越是在大城市,環境越糟糕,產品越貴,但恰恰沒有很好的質量保障。
通俗總結農產品在流通上存在三個困局:
其一,你不知道;
其二,你知道,但吃不到;
其三,你知道,能吃到,但不敢吃;
由這三點,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互聯網在流通領域改造傳統農業的價值:
第一,創造新的流通方式
這里強調的是“流通方式“,源于我認為農產品借助互聯網整合流通的方式主要有兩個:
其一,農產品商務流通電子化
當今,通過網絡賣農產品的多數是小規模經營者,多數也是在淘寶開個C店。開淘寶C店的賣家多數是通過熟人圈推銷產品;
另外一種經營者連C店都沒有,通過微信和微博進行叫賣,通過微信和微博私信進行售前溝通,成交后直接銀行轉賬支付,支付后用快遞發貨,交易完畢;
這類經營者和”電子商務“沒有太多關系,他們都是個人或夫妻店,沒有專業的運營團隊,沒有營銷三板斧,他們借助互聯網和消費者產生關系,然后把現實中的推銷和交易環節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是線下商務部分環節的電子化,主要靠的還是傳統手段。
但并不影響他們的成功,在微博里一個月賣1萬枚雞蛋,在微信里一個月賣5萬塊酒,結合微博和微信賣幾十萬塊的蘋果,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對于他們最大的投入成本就是“時間“。
以上便是我理解的“農產品商務流通的電子化”。
其二:農產品電子商務化流通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主要是指各大平臺電商、B2C企業、專業TP商等,這類企業通常高舉高打,以跑銷量搶市場為主要目的。
他們共同的特征是部門齊全、分工明細,有專業的運營團隊,專業的采購部門,專業的營銷部門等,企業背后通常會有一位強大的爹爹坐莊,比如順豐優選、中糧我買網、沱沱工社等。
最近,微信也推出了微商城服務,互聯網本身在不斷變化,電子商務、社會化媒體等為新農人們不斷創造更多的售賣機會,為農產品的流通創造了更多想象空間。
第二,創造新的營銷入口
今年有三個果子被人傳頌:褚橙、柳桃、潘果,還有未上市的丁豬。
各位讀者從哪里知道這仨果子的?毫無疑問是網上(微博為主)。
我姑且把以上現象叫“果子現象”,這里先從兩個方面思考國內農產品的現狀:
其一,農產品缺少品牌化
各位讀者,你現在能馬上反應出五個國內的農產品品牌嗎?陽澄湖大閘蟹不是,贛南臍橙不是,新疆大棗不是,因為都是地域特征的品牌,不是獨立的企業品牌。
我們前面還在吹噓“地大物博、物產豐富”,遺憾的是我們的農產品還處在售賣原材料的階段,沒有品牌、沒有包裝、沒有分級,能跑量但賣不出價,生產者不懂品牌,就是懂也辦不到。
其二,農產品附加值低
各種讀者,有沒有見過誰家的大米在央視打廣告?哪個品牌的香蕉在央視砸廣告?沒有,原因是沒錢燒。
白酒、保健品、化妝品等是我們見到最多的廣告,白酒毛利80%以上,賣100賺80,愛馬仕包包10萬塊,成本不過兩千塊,這些產品有足夠的溢價能力,才可能賺得衣缽滿滿去燒廣告。
哪天市場上的大米賣20塊一斤,估計你要罵娘了,香蕉10塊錢一根,蘋果10塊錢一個,你吃的起嗎?農產品有天然的價格上限,沒有足夠的溢價能力,決定了其盈利能力不夠強。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果子現象,再看我們身邊農人們為何善用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電子商務渠道,主要源于兩個特性:
其一,營銷成本低
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為農人們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他們多花點時間、多用些心思、多搭配些手段,就可以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以此推銷產品便得心應手。
其二,農產品的故事性強
幾乎每種農產品都有獨特的地理條件,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民,同樣孕育一方特色農產品,地理條件、人文背景、城市文化、產品知識、歷史典故等都可以把農產品包裝的獨一無二,結合社會化媒體的SNS特性,很容易在圈子內形成病毒傳播。
農產品的品牌化是必經之路,而品牌營銷更離不開各種新媒體,“褚橙、柳桃、潘果”無不都是借助微博、微信形成病毒傳播的成功案例,可以預見今后會有更多人為家鄉或特色農產品代言,社會化媒體成立農產品營銷的新戰場。
“果子現象”給我們的啟示是:農產品營銷不一定投入很多資本,可以巧借社會化媒體資源,從營銷手段上另辟蹊徑,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創造透明供應鏈體系
今天網上或超市購買的生鮮食品,有不少外包裝上貼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后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種、何時采摘、誰來采摘、保質日期甚至成分等一應俱全。
“二維碼”也就在這兩年被大眾使用,這是在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追溯系統“,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咱們的消費者已經被“食物投毒”嚇怕了,因此我們需要重塑消費者對生產者的信心,追溯系統便是實現信息透明的重要手段,也是品牌建設的重要方式。
但,它還不足以支撐起“透明供應鏈體系”,也不能消除消費者的擔憂,比如“誰能告訴消費者,掃描出來的信息是100%真的?”
企業是信息的生產和和傳播者,雖然我們不能把企業想的太壞,但沒有第三方的監督、約束,并不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最怕的后果就是大家濫用這個技術,又形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到時有追溯系統又何用?!
因此,在“透明供應鏈體系”中,追溯系統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我們還需要產業環境,還需要多方協同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可持續的透明信譽體系。
用互聯網技術整合追溯、認證機構、質檢機構等多方數據資源,給“透明供應鏈”創造了想象空間。
以上三個方面分別代表了新農業中的“新流通+新營銷+新信譽”,也是傳統農業遇到互聯網后可預見的未來,誰能解決便是下一家偉大的企業。我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新農業可以誕生無數個上市公司,也許下一家就是你創造的,但前提是你得懂農產品電商。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互聯網如何改造傳統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