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生意,沒有絕對的能不能做,而在于做好的邏輯,它包含很多方面,其中一些關鍵要素,左右成敗。 自有品牌 這件事到今天,更多企業把它看成了突圍的機會點,也有施行嘗到甜頭的公司。但多數企業權衡這件事的時候,心態大致都很復雜,風險和利益都很清楚,真正下決心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從現實來看,不做的多于在做的,做差的,多于做好的,所以從事實上,這是一件苦逼的事。
一、 自有品牌 的邏輯
作為參與方,商家看重了去中介化的巨大溢利,以為消費者會選擇性價比從而轉換購買品牌。 自有品牌 的操作事實上是廠家向消費者價值傳送認同邏輯,核心是比較成本和收益。
1、消費者選擇邏輯
消費者為什么會買 自有品牌 ?這里面有品牌的信任、價值的追求、心理的偏好、過往的消費習慣、個人能力等包羅萬象的心理因素,不同的品類不同的腦圖,但抓住消費者購買決策樹中的主要兩三點大致能看出問題,對一般商品來說,大致是價格、品質和功能!
而就是這兩三點上,很容易出現問題。企業往往自以為了解消費者,但事實上分析客層并抓住主要群體很難。即使超市知道主客群,要完全激發消費,創造持續效益,必須得讓顧客“哇”,得有“情懷”,得“變態”,得“極致”并針對“社群”,現在零售企業做得到嗎?
有人說超市賣的是日常消費品,不需要那么高深。可有時越是簡單的東西,越難超越。牙刷、垃圾袋、盆子、玻璃杯、牙刷……多少企業嘗試過,最后留下的都是一堆的庫存!可能越簡單的東西越復雜,購買杯子,重價、重型、重質、重材、重感覺什么都有,簡單的定義 自有品牌 杯子,可能是錨定了價格追求一類人;而這一類人有多少企業并不知道,分析數據得出的是歷史消費結論,未來可能大有不同。下一階段消費者選擇的邏輯是什么呢?
從競選角度,企業回避不了 自有品牌 與各層級品牌比較,在質量、價格、品牌的三維挑戰中,質量又好又便宜、質量不好就是便宜,再加上品牌心智, 自有品牌 很難找到自己清晰的定位,因為企業自認為的品類藍海,廠家的競爭往往是紅海!品牌廠商群從來也不是死人,他們靠品牌和品類安身立命,變化能力比超市更強。過去作為平臺,超市的優勢是可以隨時選換商品變道,但到超市自己做 自有品牌 定位時,依照品類特性,超市選的準嗎?
因此,從營銷“消費邏輯”的角度,超市在消費者定義、消費滿足能力和商品定位能力方面都讓人懷疑。
2、投入與回報的邏輯
對企業來說,操作 自有品牌 就像一場困難的婚姻,開始不一定好,過程更加痛苦。 自有品牌 更在于運營機制設計,由此延伸出投入和回報問題。
與現有的賬期、代銷或聯營機制相比,自由與品牌的營運投入和回報遠沒有想象中的可愛,其中更為重要的在于隱形成本與綜合成本。
(1)人才投入:超市至少要選一批優秀的人吧,所以買手很可貴,買手價很高,否則,后續的操作相當于女人嫁錯了郎;而事實上很多選擇是不幸的。
(2)精力投入:商品的選類、選型、看樣、談判、質控、交貨、鋪貨、定價、促銷、陳列、清庫、銷賬等等協調工作,超市發現原來做大爺的舒服日子,怎么一下子變得像奶媽一樣煩。與受人伺候相比, 自有品牌 總是很鬧心。這些鬧心,高層未必體會,是許多執行層背地罵娘的。
(3)資源投入:在過去的利益格局下, 自有品牌 在陳列、倉庫、退貨和物流占用上,都像是浪費和折騰,原來一切都有收益,現在自家人只有義務。
(4)成本投入:預付款、滯銷占用、促銷自虧、其他費用等,與現有的管理考核機制相比,都是減分項,從利益捆綁上,基層營運人員十分消極。
而所有投入的回報,只是那個看起來很高的 自有品牌 毛利率!40%~60%又能怎樣?不及超市一場特賣帶來的驚喜!因此,從操作體制上,由于是自己人,許多 自有品牌 從進店開始,都像個麻煩的另類,投入太多,回報太少!如何保證投入的有效回報呢?很難!
二、做好 自有品牌 的經營要素
國外 自有品牌 的發展,有其商業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支持要素,比如如相對有序的市場競爭、有信譽質量體系和生產體系、相對理性的消費市場、相對專業的社會分工和相對公平的商業合作,商品從相對缺乏到極大豐富,本身孕育了消費教育的過程,所以許多超市的 自有品牌 運作,與供應商供貨內容無大差異,買斷制、不退貨、源頭可信等,這些環境,中國需要一個過程才有。而中國,超市 “以通道費用為主要收益的盈利模式”和“唯業績為導向的基層考核機制”可能是 自有品牌 很難暢行的根源,這兩點決定著采購和營運可能都缺乏積極性。
相對而言,營銷 自有品牌 成敗的經營要素如下:
1、企業的戰略選擇與組織文化
所謂戰略選擇,更多應是企業的商品管理體系追求。對超市來說,中小類是很難差異的,但經營結果一定是有差異的。企業的是否著力打造商品差異化并為此分配組織資源很重要。福建元初食品很有特色,可能她的成長歷史,但我更相信源于經營的選擇;永輝的生鮮源于歷史,我們看到現在是因為資源側重;名創優品可能是個假洋鬼子,但我看到了門店暫時的人氣和一體化的運作機制。假如企業選擇 自有品牌 的差異化戰略,為此配套的政策和資源,我相信會有闖出天地的人,但許多企業只是試水而已。
另一方面,企業內部是否已經有足夠的擔當文化、冒險文化和務實運作文化,如果一灘稀泥,執行團隊缺乏銳氣,大家都怕承擔責任, 自有品牌 這件事還是少做為好。因為 自有品牌 需要大量的協調、協作,從采購到門店端營運整個價值鏈需要一體行動,缺乏這些要素,任何努力的結果無疑都會事倍功半。
2、 自有品牌 的機制設計
自有品牌 要從單純的銷售管理轉移到生產和行銷管理上,超市內部鏈條擴充為“工廠→采購→物流→門店”新的價值鏈,從原來以周轉為核心的商品管理,分割為各段不同重點。每一段的操作,內部你靠鼓勵員工沒有用,專業操作才更真實;并且激勵是一方面,強化過程管理質量才更關鍵。超市可能需要:
(1)專業的研究消費: 瞄準當下的主流,并盡可能的預測下階段的可能。需要設計師要素,這些,不是現在的采購或豐富經驗的營運經理所能達成的。我們更愿意看到采購去“無中生有”。
當然不同商品的不同專業要求,有的 自有品牌 重在品類選擇、有的重在渠道、有的重在設計,道同形異。從理論上說,質量、設計、包裝等等最好都很完美,因為可能任何一條失誤都會是業務猝死。
(2)專業的生產管理:工廠樂見你來樣制作,反正我什么都不用管。采購還要做生產管理和質檢。某家企業做 自有品牌 服裝,曾經封樣嚴約,可交貨后才發現問題一堆,采購和廠家都拍胸脯保證的。因此,管工藝、管工序、管生產, 自有品牌 的運作,甩手掌柜不可當。
(3)系統的規劃,一體化的激勵。操作 自有品牌 開始,企業內部先要規劃好所需的品項、渠道資源、資金計劃、陳列支持、定價削價、尾貨處理和過程協調,從采購、到物流、到門店設計好管理要求,制定比供應商商品更嚴格的數據指標。其中三點比較重要:
庫存小量試錯:寧愿初期成本略高,個別門店小批量試錯。
快速去庫存化和促銷:一旦出現滯銷或尾貨,制定降價、贈品或其他去庫存化手段,否則會成為系統的毒瘤。
終端管理:采購無法全時段在終端,門店的運營主管并不總是那么自覺,超市系統許多時候就是需要嚴格的任務制、行政命令和強制要求,對于出樣、銷售、美陳做出規定。勸說和獎勵是一部分,但都很難單獨有效。
(4)強化過程管理質量,想好下水道的事情。商品鋪貨后,采購還要做好奶媽。每日存貨跟蹤、銷量統計、隨時的促銷折價、門店的陳列檢查、問題商品的銷毀等等,你得真像親兒子一樣對待。
當然,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機制和執行力體系,超市選擇操作 自有品牌 之后,必須圍繞周轉掃除一切障礙,而這些本質,體現了不同超市系統的專業水準。可能你能成功,別人無法模仿!
總的來說,相對產品,我更加信賴組織的力量。 自有品牌 經營是依賴良好的組織系統才能做好的事業,那些連生鮮都做不好的企業還是算了。如果要做,我更建議企業做體制外創新,在賣場中批出專區、專門的考核體制、終端配專人打理,更加需要選擇新的多渠道進行銷售。可能這些需要成本,但如果 自有品牌 不能像供應商一樣承載營運成本, 自有品牌 的自身的價值厚度就有問題, 自有品牌 的供應鏈溢價也缺乏效率。
三、結尾
知易行難,有時候我們講的道理,僅僅是一種理論方案,它扭轉不了企業龐大的自轉勢能,所以,我還是不太看好現有的超市體系能夠做好 自有品牌 這件事,應對未來個性化、風格化、情懷化的消費需求,大規模工業生產無疑受小批量的私人定制分化,零售的傳送價值,在身處商品王國的中國零售業,還是乖乖強化自身的品類組合和品類運作能力更為現實!
但是我依然要祝愿未來。我認為一批規模尚小、靈活經營的后起之秀,可能會在未來有更多創造。他們可以放下包袱,可以專門從設計師品牌、小批量采購、電商終端零庫存、快速商品調整等多種基于互聯網運作機制,這種效率無以倫比,因為從本質上,這種 自有品牌 操作,切中了新消費群的價值需求,遵循了成本效率原則,更加現實的用新的技術手段實現了可能,那是時代的超市。但如果還是傳統,甚至向國外機械學習,也將是死路一條!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自有品牌扔是苦差事,是否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