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朝陽區的這家精致的小 超市 ,感覺走進美國或者歐洲小鎮的 超市 ,貨架上鮮嫩欲滴的水果和蔬菜,冷柜里琳瑯滿目的香腸和奶酪,來自世界各地的叫不出名字的罐頭和調料,還有一整間小屋的紅酒……門口付款的人經常是排著長隊的外國人。如今,這個連鎖小 超市 在北京已經開了十多家,當地居民稱之為“專門掙外國人錢”的店,生意非常紅火。這樣的連鎖小 超市 是如何生存并盈利的呢?
“小個頭青菜”
贏得老外青睞
時間退回到十多年前,那時候,這家連鎖 超市 的老板林先生還是個初到北京的打工仔,在建筑工地累死累活地干了兩年,結果還是一貧如洗,他決定轉行做菜商,到三里屯菜市場賣菜。那段日子很艱苦,夫妻倆每天凌晨兩點多就起床,去幾十里外的批發市場進貨,菜拉回來之后,天還沒亮就得去趕早市,如果哪天生意不好,他們還得蹬著三輪車到附近居民區里吆喝叫賣。
后來妻子到一家工廠打工,只剩下林先生一個人忙活生意,更是捉襟見肘。有時候他進貨時搶不過別人,進的菜不但品種少而且個頭小,沒想到這卻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商機。由于三里屯是使館區,來這里買菜的外國人很多,林先生逐漸發現,外國人挑菜和中國人的習慣不一樣,他們不僅要蔬菜新鮮、水嫩,還喜歡個頭小而飽滿的,和我們中國人愛挑大個兒的習慣剛好相反。和一些外國客人熟了之后,林先生才知道答案,原來,西方人認為小巧的菜品不僅好看,而且營養價值高。
于是,林先生每次去批發市場進貨都會刻意挑人家剩下的小巧菜品。而且和別家菜攤不同,不管多累多忙,他也一定要把蔬菜碼放得整齊美觀,把菜收拾得干干凈凈,讓人一看就有食欲,這一招果然見效,光顧他攤位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一些菜商后來不少關門或者轉行了,唯獨他的生意越來越火,甚至,他還到批發市場與一些供貨商簽了一份“皆大歡喜”的合同――所有的小巧菜品都歸他。
當時三里屯不少使館的工作人員都認識這個老實的菜商,一次,美國大使館的后勤人員向他訂了一卡車小個兒西葫蘆,由于貨量太大,他不得不跑了郊區好幾個批發市場才湊齊,算上運費根本賺不了錢,但是為了誠信他還是堅持按時交貨,贏得了客人的信任。就這樣,他的“老外生意”從賣菜起步了。
語言不通貴在以心交心
做菜商有了一些積蓄之后,在一些外國朋友的幫助下,林先生終于開起了自己的第一家蔬菜店,這也是連鎖小 超市 的前身,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門店,但是林先生經營得一絲不茍,“當時我們沒想過能做到今天這樣的規模,我們只想著要一天比一天做得好,客人一天比一天滿意。以前店特別小,我們盡量從環境和貨品上去滿足客人。”
雖然做的是外國人的生意,但是林先生夫妻都是地道的農民,只有初中文化不懂英語,怎么辦?林先生自有他的高招,他認為,語言不通沒有關系,只要以誠信待客,他的“國際化標準服務”也很淺顯:不管哪國人,以心交心總是行得通的。
如今店里的店員仍然在執行著這樣的服務標準,店員都是很年輕的農村來的打工仔,男孩很利索,女孩很樸實,笑容都很真誠,讓人看著舒服,店員也都基本不會英語,倒是外國客人很多中文說得不錯。不少老主顧對這里評價是“誠實,友善。”這大概是一種世界通用的最好語言。
按顧客需求打造“洋品位”
記者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對這家連鎖小 超市 的評價都是“洋味十足”,那些別處很難找到的原裝進口食品,看似隨意卻又很有美感的擺放方式,溫馨隨和如同家庭的氣氛,整體感覺就像克隆國外常見的“社區雜貨店”,讓人很難相信經營者并非“海歸”,而是位中國農民。林先生能做到這些的訣竅其實說來也并不復雜,那就是按照顧客的需求和建議不斷完善自己。
“我們不懂英語,經常是顧客教一句我們會一句,我們非常尊重他們的意見。現在我們進貨也是根據顧客需要和身邊朋友的建議,顧客需要什么會告訴我們,我們再想辦法去找。”這話說得輕松,但要找到那么多中國人并不熟悉的東西絕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們經常拿著外國客人列出的貨品清單去找供貨商一樣一樣挑選。
如今生意做大了,林先生還會和別人拼湊一些集裝箱,直接從外國進貨,“這樣的貨品很受顧客歡迎,價錢便宜,而且是店里獨有的。”多年經營磨練出了林先生的“洋品位”,他對自己的貨品很有信心。記者注意到,雖然現在一些大 超市 和洋 超市 都有原裝進口食品的專柜,但是林先生的小 超市 里卻經常有別處沒有的東西,而且價錢也比大 超市 便宜。僅意大利通心粉就有幾十種,與之相配的各種牌子的通心粉調料應有盡有;奶酪是很多外國人的最愛,這里的奶酪品種也數不勝數,除了著名的大孔、藍紋、車達,還有很多根本叫不上名字;酒的品種也很多,有澳大利亞、法國、智利等國家的百余種葡萄酒,除了葡萄酒,還有產自不同國家的汽酒和伏特加可供選擇……一個生活在北京的外國人幾乎能在這樣的小 超市 里找到自己所有需要的食品。
貼心服務戰略打敗大 超市
10年間,林先生從一個在北京掙扎生存的菜商,發展到在黃金地段擁有十多家 超市 的成功經營者,可謂在商戰中成績卓著,而今,面臨很多跨國連鎖大 超市 在北京搶灘登陸,這樣的小 超市 在競爭中還有優勢可言嗎?林先生面對一場以小搏大的的挑戰,他的戰略是在“小”字上做足文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且服務是人情化的、貼心的,這是大 超市 無法比擬的。
記者在朝陽公園附近的這家小 超市 看到,最初的蔬菜店發展到貨品豐富的食品店之后,如今又拓展成為真正的“雜貨店”,而這些“雜貨”顯然是以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為出發點的:附近的國際化和小資白領社區有很多電影發燒友,于是店里增加了一個專門賣碟的小屋,有不少最新的原版電影和發燒音樂大碟;很多住在附近的外國家庭孩子多,于是店里增加了玩具的專柜,價錢不貴,但很能吸引小朋友;為了方便懶得做飯的人,店里還推出了他們各種現場制作的三明治,味道和“賽百味”不差什么,價錢卻便宜不少;店里甚至還請一對老外夫婦開了個“西餐柜臺”……
而各種貼心的服務也是這種社區小店對抗大 超市 的高招,記者了解到,店里還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和免費中介服務,店門口的一塊白板上貼著不少紙條,如提供家教、保姆、二手車、租房等信息,求職者和需求者如果有意可以自己撕下紙條去聯絡。逢萬圣節或者圣誕節,顧客還會收到一些小禮物,一小盒巧克力或者一袋火腿……
林先生說,他所做的實在算不了什么,他只是想開一些精致的溫暖的小店,讓人們生活得更方便。
專家點評
高級投資顧問席永剛
商業創意指數:4.5
產品技術指數:4
市場潛力指數:4.5
盈利能力指數:4.5
團隊能力指數:4
一句話建議
從一個地地道道的打工仔到一個經營十幾家精品連鎖商店的老板,本案例中主人公的創業故事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也給創業者們更多的激勵。
創業并沒有多難,重要的是朝著認準的方向去行動。商機其實無處不在,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觀察,去發現身邊人們的生活需求。
創業不分行業,不分尊卑。踏踏實實從小生意做起也是一種創業方式;找到差異化的市場,在夾縫中發展也是一種創業的選擇。無論從什么行業去開啟自己的事業,首先要有踏踏實實為客戶服務的心態,用最真誠的服務去贏得客戶的信任和認可。要抱著一天比一天做得好、客人一天比一天滿意的心態踏實地去做事。
當然事業能否做大還在于把握商機的能力,市場的一切商機均來自于消費者的需求,因此,要保持與客戶的密切溝通。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一切以客戶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去為客戶提供服務和提供產品,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小個頭青菜”
贏得老外青睞
時間退回到十多年前,那時候,這家連鎖 超市 的老板林先生還是個初到北京的打工仔,在建筑工地累死累活地干了兩年,結果還是一貧如洗,他決定轉行做菜商,到三里屯菜市場賣菜。那段日子很艱苦,夫妻倆每天凌晨兩點多就起床,去幾十里外的批發市場進貨,菜拉回來之后,天還沒亮就得去趕早市,如果哪天生意不好,他們還得蹬著三輪車到附近居民區里吆喝叫賣。
后來妻子到一家工廠打工,只剩下林先生一個人忙活生意,更是捉襟見肘。有時候他進貨時搶不過別人,進的菜不但品種少而且個頭小,沒想到這卻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商機。由于三里屯是使館區,來這里買菜的外國人很多,林先生逐漸發現,外國人挑菜和中國人的習慣不一樣,他們不僅要蔬菜新鮮、水嫩,還喜歡個頭小而飽滿的,和我們中國人愛挑大個兒的習慣剛好相反。和一些外國客人熟了之后,林先生才知道答案,原來,西方人認為小巧的菜品不僅好看,而且營養價值高。
于是,林先生每次去批發市場進貨都會刻意挑人家剩下的小巧菜品。而且和別家菜攤不同,不管多累多忙,他也一定要把蔬菜碼放得整齊美觀,把菜收拾得干干凈凈,讓人一看就有食欲,這一招果然見效,光顧他攤位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一些菜商后來不少關門或者轉行了,唯獨他的生意越來越火,甚至,他還到批發市場與一些供貨商簽了一份“皆大歡喜”的合同――所有的小巧菜品都歸他。
當時三里屯不少使館的工作人員都認識這個老實的菜商,一次,美國大使館的后勤人員向他訂了一卡車小個兒西葫蘆,由于貨量太大,他不得不跑了郊區好幾個批發市場才湊齊,算上運費根本賺不了錢,但是為了誠信他還是堅持按時交貨,贏得了客人的信任。就這樣,他的“老外生意”從賣菜起步了。
語言不通貴在以心交心
做菜商有了一些積蓄之后,在一些外國朋友的幫助下,林先生終于開起了自己的第一家蔬菜店,這也是連鎖小 超市 的前身,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門店,但是林先生經營得一絲不茍,“當時我們沒想過能做到今天這樣的規模,我們只想著要一天比一天做得好,客人一天比一天滿意。以前店特別小,我們盡量從環境和貨品上去滿足客人。”
雖然做的是外國人的生意,但是林先生夫妻都是地道的農民,只有初中文化不懂英語,怎么辦?林先生自有他的高招,他認為,語言不通沒有關系,只要以誠信待客,他的“國際化標準服務”也很淺顯:不管哪國人,以心交心總是行得通的。
如今店里的店員仍然在執行著這樣的服務標準,店員都是很年輕的農村來的打工仔,男孩很利索,女孩很樸實,笑容都很真誠,讓人看著舒服,店員也都基本不會英語,倒是外國客人很多中文說得不錯。不少老主顧對這里評價是“誠實,友善。”這大概是一種世界通用的最好語言。
按顧客需求打造“洋品位”
記者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對這家連鎖小 超市 的評價都是“洋味十足”,那些別處很難找到的原裝進口食品,看似隨意卻又很有美感的擺放方式,溫馨隨和如同家庭的氣氛,整體感覺就像克隆國外常見的“社區雜貨店”,讓人很難相信經營者并非“海歸”,而是位中國農民。林先生能做到這些的訣竅其實說來也并不復雜,那就是按照顧客的需求和建議不斷完善自己。
“我們不懂英語,經常是顧客教一句我們會一句,我們非常尊重他們的意見。現在我們進貨也是根據顧客需要和身邊朋友的建議,顧客需要什么會告訴我們,我們再想辦法去找。”這話說得輕松,但要找到那么多中國人并不熟悉的東西絕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們經常拿著外國客人列出的貨品清單去找供貨商一樣一樣挑選。
如今生意做大了,林先生還會和別人拼湊一些集裝箱,直接從外國進貨,“這樣的貨品很受顧客歡迎,價錢便宜,而且是店里獨有的。”多年經營磨練出了林先生的“洋品位”,他對自己的貨品很有信心。記者注意到,雖然現在一些大 超市 和洋 超市 都有原裝進口食品的專柜,但是林先生的小 超市 里卻經常有別處沒有的東西,而且價錢也比大 超市 便宜。僅意大利通心粉就有幾十種,與之相配的各種牌子的通心粉調料應有盡有;奶酪是很多外國人的最愛,這里的奶酪品種也數不勝數,除了著名的大孔、藍紋、車達,還有很多根本叫不上名字;酒的品種也很多,有澳大利亞、法國、智利等國家的百余種葡萄酒,除了葡萄酒,還有產自不同國家的汽酒和伏特加可供選擇……一個生活在北京的外國人幾乎能在這樣的小 超市 里找到自己所有需要的食品。
貼心服務戰略打敗大 超市
10年間,林先生從一個在北京掙扎生存的菜商,發展到在黃金地段擁有十多家 超市 的成功經營者,可謂在商戰中成績卓著,而今,面臨很多跨國連鎖大 超市 在北京搶灘登陸,這樣的小 超市 在競爭中還有優勢可言嗎?林先生面對一場以小搏大的的挑戰,他的戰略是在“小”字上做足文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且服務是人情化的、貼心的,這是大 超市 無法比擬的。
記者在朝陽公園附近的這家小 超市 看到,最初的蔬菜店發展到貨品豐富的食品店之后,如今又拓展成為真正的“雜貨店”,而這些“雜貨”顯然是以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為出發點的:附近的國際化和小資白領社區有很多電影發燒友,于是店里增加了一個專門賣碟的小屋,有不少最新的原版電影和發燒音樂大碟;很多住在附近的外國家庭孩子多,于是店里增加了玩具的專柜,價錢不貴,但很能吸引小朋友;為了方便懶得做飯的人,店里還推出了他們各種現場制作的三明治,味道和“賽百味”不差什么,價錢卻便宜不少;店里甚至還請一對老外夫婦開了個“西餐柜臺”……
而各種貼心的服務也是這種社區小店對抗大 超市 的高招,記者了解到,店里還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和免費中介服務,店門口的一塊白板上貼著不少紙條,如提供家教、保姆、二手車、租房等信息,求職者和需求者如果有意可以自己撕下紙條去聯絡。逢萬圣節或者圣誕節,顧客還會收到一些小禮物,一小盒巧克力或者一袋火腿……
林先生說,他所做的實在算不了什么,他只是想開一些精致的溫暖的小店,讓人們生活得更方便。
專家點評
高級投資顧問席永剛
商業創意指數:4.5
產品技術指數:4
市場潛力指數:4.5
盈利能力指數:4.5
團隊能力指數:4
一句話建議
從一個地地道道的打工仔到一個經營十幾家精品連鎖商店的老板,本案例中主人公的創業故事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也給創業者們更多的激勵。
創業并沒有多難,重要的是朝著認準的方向去行動。商機其實無處不在,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觀察,去發現身邊人們的生活需求。
創業不分行業,不分尊卑。踏踏實實從小生意做起也是一種創業方式;找到差異化的市場,在夾縫中發展也是一種創業的選擇。無論從什么行業去開啟自己的事業,首先要有踏踏實實為客戶服務的心態,用最真誠的服務去贏得客戶的信任和認可。要抱著一天比一天做得好、客人一天比一天滿意的心態踏實地去做事。
當然事業能否做大還在于把握商機的能力,市場的一切商機均來自于消費者的需求,因此,要保持與客戶的密切溝通。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一切以客戶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去為客戶提供服務和提供產品,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精致小超市貼心服務戰略打敗大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