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年輕人有 創業 的想法與沖動,有這種勇氣是值得贊賞的。
和很多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我也是看著比爾蓋茨、戴爾的故事長大的。跟孫正義一樣,我19歲開始最大的夢想就是25歲前成為億萬富翁。
大一時我被別人認為特別;大二時我被社會上的一些優秀的人認為有前途;大三我成了學校里的名人;大四一位億萬富翁給我打了包票,收我作徒弟,讓我最快成為百萬富翁;盡管至現在也被認為是“異類”,但已經有不少厲害的人跟我講過,相信我日后會成功。
而大四時,我虛22歲,我的一個 創業 點子半個小時內獲得了一個資產20億的集團公司的認可,投資了我300萬,對半分。這在那個億萬富翁給我承諾后的事。
而那時如果我找工作的話,5000以上吧。
左右衡量一下,我選擇了拿300萬 創業 。
我找到了三個伙伴跟我一起做,兩個名校碩士畢業,一個本科畢業,并且因為這個項目兩位辭去了工作。我的公司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30人,我的員工普遍比我大3歲以上。而且 創業 半年后我在網上看到別人與我們同時起動了與我們一樣的項目,融資了千萬美金。
以上的一切讓我對自己年少成功充滿了絕對的信心,就我看到的網上的少年成功的案例,也差不多如此了。
一、項目選擇
現在我看到很多年輕人一想到很多的好點子就想到要是 創業 的話,這是多大的一個市場!不好意思,我現在幾乎天天能誕生一個“好的項目”。我很早前就看到馬云說的:一流的點子,三流的執行力與三流的點子,一流的執行力哪個更好的話。但是在 創業 的前一兩年后,才有了深切體會。
就如我在很早前的創意已經有不少很強的人做了出來,但是我現在一點也不感到可惜,因為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出來的,這就是執行力的差距造成的。
以前看到一個項目,我常常會想到這個項目哪里哪里好,多大的一個市場。但是現在看到任何項目,我已經學會了掩藏這樣的情緒,而是理智地問自己:這個項目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如果我沒法回答出來,OK,可以放棄這個項目了。因為沒有完美的項目,不要到了死之前才知道怎么死的。
當時我做項目的時候,恨不得馬上就把300萬花光!一點風險意識都沒有,也難怪,當時才只是個大學生。
如果是現在,我會先花出3000元好好評估我的項目,可以的話到其它城市看看,多調查一些目標客戶的情況,知道最大的困難與風險在哪里。而不是想著這是個好項目,要趕緊做。
二、成本控制
如果已經覺得自己想到的是一個BIG IDEA,那就很難做到成本控制了。
我們公司投資了300萬,如果讓我重做一遍的話,我會控制在200萬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下面就是我們曾經犯下的一些錯誤:
1、我們與別人簽訂了一些1至2年租賃協議,金額超過了50萬,租賃價格是參照的是我們“認為”的能賺到的額度來定的:“這樣的租金,我們能賺一倍啊,這回賺大了!”。這中間我們忽略了這幾個問題:這個租金是行業租金額嗎(我們根本沒有調查,真正調查了后,我們才知道我們付出了同行3倍以上的租金,而長期協議根本很難變更的,造成了之后的很大的財務煩惱);我們真的能賺回來嗎?(我們只是參照業界“最好”的經營能力來判斷我們的未來的收入)
這應該是我們第一年犯下的最重的錯,在未來一至兩年中都有這么大的財務壓力,非常心疼。
2、當時沒畢業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運營成本”、稅務、員工福利,我的利潤計算方法,就是買了多少東西,再賣了多少,差額就是利潤。實在可笑,當時卻沒想到這么多。
當我們員工達到30人的時候,我們才計算了一下,我們每個月固定原來要花掉十幾萬!而關于“貨”的成本,卻相比而言很少。
這才知道原來公司的最大的成本是在“人”上。
而至于稅務及員工福利方面,這方面的成本更是沒有考慮到。
3、大公司病。曾經我們有半年的時間我們用了近30人,十幾個業務員,一堆“行政”,各個崗位分工很細,因為這是我看到的“管理理念”教的。但最后月底的時候業務員們都只能拿底薪,產品很難賣出去。當時而且害怕哪個員工離開公司,因為大家人都很好,相處得也很好,覺得沒有讓他們賺到錢是我的責任。
直到有一天,我們總算下了決定(投資方也下了壓力,只是希望我們別讓他們持續掏錢了),裁人。
剛裁的時候很痛苦,30人一下子變成了10人,覺得一下子裁了這么多人,那么多工作怎么做得了?
然而公司最大的改變也從這里出發了……
4、采購。我們在采購上犯的錯誤倒不算大。但采購卻是完全不能犯錯的環節。殺價不夠狠,談價談高了;應該拿回扣的(通過拿回扣再省成本);售后服務條款要絕對強硬、細致,要不然后面也不會有那么多爭議問題了。
三、制度建設
怎么定公司制度?怎么定公司流程?怎么定公司部門?怎么定公司薪資?怎么提出公司文化?沒有工作過的大學生們,你們知道嗎?
在 創業 半年內,我對這些概念都完全不知道!
我們曾經完全沒有制度,完全靠激情做事。我們也曾經繁文縟節,什么事都要多重審批。
這些東西,我整整花了一年才研究得差不多,
制度:我知道了有些事情必須用制度制約,有的事情卻如果通過人情來處理更加好;
流程:同樣是控制那些能控制的,其它的是要用過文化來解決;
部門:每一個公司的部門分配應該是不一樣的,它與這個公司的業務范圍,階段有關系,既要穩定又要靈活;
薪資:每個人的薪資是要管理者想破頭皮才能定出來的,不能太高不能太低。
文化:到現在我也講不清,但我的確看到了我們公司顯示出了與我們幾個創始人性格有關的“個性文化”,就比如我們人品不錯,于是公司做事凡事都把守信用當成一條原則,寧可有時自己吃虧。
四、員工選擇
我們幾個創始人都是智商、學歷比較好,在朋友圈子中都是比較杰出的。也許我找出這個團隊太容易了(一周內把他們聚集起來,其中兩人完全不認識,而這個團隊現在依然很穩定),所以在我眼中看起來,我也要找一群優秀的員工,讓他們認可我們的使命與理想,一起為理想做事。
我們的第一批員工都是南大、東大(南京最好的兩所大學)畢業的。碩士生到我們這里只是做一個“搬運”的。這個剛開始給了我很大的虛榮心。
但是很快發現了問題:1、薪資;2、激情很快消失。
一個碩士生似乎我最少給他2000元,但一個“搬運”的,我給他800元就夠了,甚至可以用臨時工,更省成本。但這卻浪費了碩士的才能。
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最適合的人”。
不過倒是有趣的是,我用了一個高學歷團隊長達半年多的時間,工資不高。
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不幸的是,我花了半年多才發現這個問題。
現在我的團隊中碩士、本科、大專、高中畢業生都有,這樣團隊的組合才能很穩定。
另外,很重要的是,絕大部分員工并不會認可你的“理想”,你的“使命”,對他們而言,每個月能拿多少錢比你的理想要重要得多。
五、如何賺錢
我們的第一個100萬我們是以單位“萬”來花的,一擲萬金;
第二個100萬我們學會了以單位“百”來花,知道錢要花得對才行了;
而第三個100萬我們才知道錢應該按單位“元”來花的,因為賺每元錢都是很難的。
馬云說過,他們成功的一個大原因是因為他們沒錢,因為沒錢所以一直省錢。
我們一開始的確“太”有錢了,眼中只有美好的一面。
剛剛講到我們30人的時候每個月要花到10萬元,成本很大,更可怕的是沒有收入!
裁人只是來源于資本方的壓力,節約成本,短期內認定這個項目幾乎失敗。終于我們裁了只剩下了10人,一個月的成本變成了3萬。
當時我們認為30人都完成不了什么收入,剩下的10人還能干些什么呢?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接下了原來兩三個人的活兒,然而這才發現就算這樣我們卻覺得仍然完成得了!
原來我們有兩個設計人員,沒辦法,裁掉了。然后我一個人在一個星期內學了PS平面設計、視頻制作,PS我在一周前完全沒碰過,一周內學了技術,而審美上由其它同事配合著做,大家都覺得漂亮就設計完成,后來竟然客戶挺認可我們的設計。除此之外我又同時兼客服(前臺的工作),后臺流程監督(原來也是別人做)。另外銷售員工的管理我也參與(這是我以前唯一做的),如果我還有閑的時間的話,那么再去做銷售見客戶。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其實那個時候業務員根本沒認真做事,產品的確難賣,更因為沒有成功的經驗。而現在,原來充當“管理者”的創始人,現在不得不沖到前線做銷售了。我們以前花了太多時間在“管理”上了。
另一方面,那時我看到一句話,很有觸動:一個公司往往因為A業務而成立,后來不得不轉到了B業務,卻是在C業務上賺錢了。
A業務是理想化的;B業務是不得不轉的;熬過B業務后積累了足夠多的行業資源就會發現原來還有C業務。
以前我們往往盯住我們“創造的產品”,往往對那些“皮包公司”不顧,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很不屑皮包公司,但我現在卻認為“皮包公司”是活得最滋潤的。
后來我們人少之后,就在不斷利用現有業務、現有資源、現有的認識的人看看有什么其它業務可以做,當時我們給自己定下的是絕對不再投入錢了!
要知道投了近300萬我們都沒賺什么錢,不投錢還會有什么業務?
也許人就是要逼到這種地步才會有出路。
1、我們首先用裁人,造成了低成本,甚至當時想到了換個更小的辦公室;
2、因為低成本了,我們不好高騖遠了,首要目標就是養這群人。超過100元的花費都想之又想該不該花。
3、賺幾十元的業務也開始做了。
4、拼命想各種業務,客戶給不了錢,沒關系,貨抵就行。
在連續兩個月幾乎收入掛零后的第三個月,我們創造了第一個月收入超過5萬元!當月實現盈利。之后公司就慢慢穩定發展了起來。
六、公司的游戲規則:
1、要賺大錢,就得做新產品。
我們的確做了一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但還是跟在別人后面做的,看到別人的產品很賺錢,于是改造了一下,就推出來了。市場的第一個才有機會獲得超額利潤,市場的第二個最多獲得最低利潤,市場的第三個必死無疑。
2、公司是朋友之間的過家家。
我們的確創造了一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但是市場并不信任你,這對產品的推廣上造成了一個大的阻礙。要賺大錢,就得做新產品,但新產品一般別人不會認。只有一個方法:朋友先買。
3、公司要先從皮包公司做起。
皮包公司擁有最高效的管理理念,最低的成本消耗,最務實的業務手段。公司太小時,根本就不該存在明顯的分工,多面手是 創業 公司最好的員工。
七、如果讓我回到大四再來一遍:
以上說到的每一點我們都曾犯過錯誤,之所以熬過去:
1、我們的團隊還是比較優秀、學習力非常強,除了開始的半年多,后來我們就越來越謹慎了,犯錯也越來越少,我見過不少年輕的 創業 團隊因為 創業 團隊的浮躁而很快破了;
2、我們的投資方很有耐心,遇上這樣的投資方是很幸運的。他們一邊抱著賺錢的心理,另一邊也抱著培養人才的心理在培養我們。得到這樣一個投資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也見到更多 創業 團隊靠自己多年的積累 創業 ,最終因為后續資金已經沒有而慘敗很不甘心的例子,也見過一些投資人希望 創業 團隊急著賺錢給了團隊過大壓力。
補充一點,當時我們身邊有五六家與我們差不多時間成立的投資100萬至500萬的合作公司,活到1年半以上的就我們一家,這幾年我見了更多的公司,尤其那些年輕的沒什么經驗的利用個人資產的 創業 者們,我沒有見到一個獲得了成功。想想都是一件可惜的事。
能夠像我們這樣的真的是難之又難。
如果讓我回到大四再來一遍,也是我向現在的想 創業 的大學生的建議:
我只會作一個選擇:好好找個好工作,花五年時間磨練自己。
如果我熟悉公司運作,我就不用連“遲到”制度都想半天了;
如果我有五年積累下來的資源,我的創意足以讓我想到更大的更好的生意;
如果我有五年積累下來的人脈,我可以找到更強的合作伙伴;
如果我有五年積累下來的人脈,我可以找到更大的投資方。
馬云曾經說過,80后的人別跟70后的人比,要跟90后的人比。
我很久都不能理解這句話。
創業 說倒底還是為了賺錢,理想當然重要,但每個企業家也都把企業利潤當成自己的價值體現的。
在大四的時候,300萬對我而言是天文數字。
現在站到大平臺上回頭看的話,不過如此。
另一句話:不是每個行業利潤率一樣的。
如果我有五年的工作,我會努力找我熱愛的那個高利潤的行業,就像當年孫正義花了兩年一樣研究出了計算機是未來的趨勢。
找到一個好平臺,平臺比個人能力重要100倍。
有資源的話,賺錢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就如現在借助于集團公司廣泛的資金及人脈,做個利潤百萬的項目并不是難事。如果背景再強一些,賺錢就更容易了。而對于那些“小本”交易,想破腦袋才能賺個萬把塊錢。
大學生們,從零開始 創業 ,那是多么艱難而事倍功半的事。如果有這個理想,有這個信心,多積累兩年,將來的天空會更大更美。
別想著也碰到什么風險投資,投個幾百萬幾千萬,更別想著自己先投個幾萬塊,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吸引風投進入了。
我的融資經歷是成功的,但是要知道我當時根本就沒怎么想做這個項目,也算是無心插柳了,根本是沒有去融資。如果別人不投這個錢,我也肯定不會去做的。
現在,由于幾年的勵練,我們幾個創始人漸漸變得成熟,于是后來也介入了集團公司其它成熟的業務。要算起來我們原先的項目,已經養了一幫人,但也是賺不了多少錢的,就這次 創業 來講,只能算失敗了。只能說因為這個項目引入的資源對其它的集團業務已經產生了不少幫助,所以,那個項目這么看來才不算虧。
和很多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我也是看著比爾蓋茨、戴爾的故事長大的。跟孫正義一樣,我19歲開始最大的夢想就是25歲前成為億萬富翁。
大一時我被別人認為特別;大二時我被社會上的一些優秀的人認為有前途;大三我成了學校里的名人;大四一位億萬富翁給我打了包票,收我作徒弟,讓我最快成為百萬富翁;盡管至現在也被認為是“異類”,但已經有不少厲害的人跟我講過,相信我日后會成功。
而大四時,我虛22歲,我的一個 創業 點子半個小時內獲得了一個資產20億的集團公司的認可,投資了我300萬,對半分。這在那個億萬富翁給我承諾后的事。
而那時如果我找工作的話,5000以上吧。
左右衡量一下,我選擇了拿300萬 創業 。
我找到了三個伙伴跟我一起做,兩個名校碩士畢業,一個本科畢業,并且因為這個項目兩位辭去了工作。我的公司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30人,我的員工普遍比我大3歲以上。而且 創業 半年后我在網上看到別人與我們同時起動了與我們一樣的項目,融資了千萬美金。
以上的一切讓我對自己年少成功充滿了絕對的信心,就我看到的網上的少年成功的案例,也差不多如此了。
一、項目選擇
現在我看到很多年輕人一想到很多的好點子就想到要是 創業 的話,這是多大的一個市場!不好意思,我現在幾乎天天能誕生一個“好的項目”。我很早前就看到馬云說的:一流的點子,三流的執行力與三流的點子,一流的執行力哪個更好的話。但是在 創業 的前一兩年后,才有了深切體會。
就如我在很早前的創意已經有不少很強的人做了出來,但是我現在一點也不感到可惜,因為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出來的,這就是執行力的差距造成的。
以前看到一個項目,我常常會想到這個項目哪里哪里好,多大的一個市場。但是現在看到任何項目,我已經學會了掩藏這樣的情緒,而是理智地問自己:這個項目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如果我沒法回答出來,OK,可以放棄這個項目了。因為沒有完美的項目,不要到了死之前才知道怎么死的。
當時我做項目的時候,恨不得馬上就把300萬花光!一點風險意識都沒有,也難怪,當時才只是個大學生。
如果是現在,我會先花出3000元好好評估我的項目,可以的話到其它城市看看,多調查一些目標客戶的情況,知道最大的困難與風險在哪里。而不是想著這是個好項目,要趕緊做。
二、成本控制
如果已經覺得自己想到的是一個BIG IDEA,那就很難做到成本控制了。
我們公司投資了300萬,如果讓我重做一遍的話,我會控制在200萬就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下面就是我們曾經犯下的一些錯誤:
1、我們與別人簽訂了一些1至2年租賃協議,金額超過了50萬,租賃價格是參照的是我們“認為”的能賺到的額度來定的:“這樣的租金,我們能賺一倍啊,這回賺大了!”。這中間我們忽略了這幾個問題:這個租金是行業租金額嗎(我們根本沒有調查,真正調查了后,我們才知道我們付出了同行3倍以上的租金,而長期協議根本很難變更的,造成了之后的很大的財務煩惱);我們真的能賺回來嗎?(我們只是參照業界“最好”的經營能力來判斷我們的未來的收入)
這應該是我們第一年犯下的最重的錯,在未來一至兩年中都有這么大的財務壓力,非常心疼。
2、當時沒畢業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運營成本”、稅務、員工福利,我的利潤計算方法,就是買了多少東西,再賣了多少,差額就是利潤。實在可笑,當時卻沒想到這么多。
當我們員工達到30人的時候,我們才計算了一下,我們每個月固定原來要花掉十幾萬!而關于“貨”的成本,卻相比而言很少。
這才知道原來公司的最大的成本是在“人”上。
而至于稅務及員工福利方面,這方面的成本更是沒有考慮到。
3、大公司病。曾經我們有半年的時間我們用了近30人,十幾個業務員,一堆“行政”,各個崗位分工很細,因為這是我看到的“管理理念”教的。但最后月底的時候業務員們都只能拿底薪,產品很難賣出去。當時而且害怕哪個員工離開公司,因為大家人都很好,相處得也很好,覺得沒有讓他們賺到錢是我的責任。
直到有一天,我們總算下了決定(投資方也下了壓力,只是希望我們別讓他們持續掏錢了),裁人。
剛裁的時候很痛苦,30人一下子變成了10人,覺得一下子裁了這么多人,那么多工作怎么做得了?
然而公司最大的改變也從這里出發了……
4、采購。我們在采購上犯的錯誤倒不算大。但采購卻是完全不能犯錯的環節。殺價不夠狠,談價談高了;應該拿回扣的(通過拿回扣再省成本);售后服務條款要絕對強硬、細致,要不然后面也不會有那么多爭議問題了。
三、制度建設
怎么定公司制度?怎么定公司流程?怎么定公司部門?怎么定公司薪資?怎么提出公司文化?沒有工作過的大學生們,你們知道嗎?
在 創業 半年內,我對這些概念都完全不知道!
我們曾經完全沒有制度,完全靠激情做事。我們也曾經繁文縟節,什么事都要多重審批。
這些東西,我整整花了一年才研究得差不多,
制度:我知道了有些事情必須用制度制約,有的事情卻如果通過人情來處理更加好;
流程:同樣是控制那些能控制的,其它的是要用過文化來解決;
部門:每一個公司的部門分配應該是不一樣的,它與這個公司的業務范圍,階段有關系,既要穩定又要靈活;
薪資:每個人的薪資是要管理者想破頭皮才能定出來的,不能太高不能太低。
文化:到現在我也講不清,但我的確看到了我們公司顯示出了與我們幾個創始人性格有關的“個性文化”,就比如我們人品不錯,于是公司做事凡事都把守信用當成一條原則,寧可有時自己吃虧。
四、員工選擇
我們幾個創始人都是智商、學歷比較好,在朋友圈子中都是比較杰出的。也許我找出這個團隊太容易了(一周內把他們聚集起來,其中兩人完全不認識,而這個團隊現在依然很穩定),所以在我眼中看起來,我也要找一群優秀的員工,讓他們認可我們的使命與理想,一起為理想做事。
我們的第一批員工都是南大、東大(南京最好的兩所大學)畢業的。碩士生到我們這里只是做一個“搬運”的。這個剛開始給了我很大的虛榮心。
但是很快發現了問題:1、薪資;2、激情很快消失。
一個碩士生似乎我最少給他2000元,但一個“搬運”的,我給他800元就夠了,甚至可以用臨時工,更省成本。但這卻浪費了碩士的才能。
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最適合的人”。
不過倒是有趣的是,我用了一個高學歷團隊長達半年多的時間,工資不高。
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不幸的是,我花了半年多才發現這個問題。
現在我的團隊中碩士、本科、大專、高中畢業生都有,這樣團隊的組合才能很穩定。
另外,很重要的是,絕大部分員工并不會認可你的“理想”,你的“使命”,對他們而言,每個月能拿多少錢比你的理想要重要得多。
五、如何賺錢
我們的第一個100萬我們是以單位“萬”來花的,一擲萬金;
第二個100萬我們學會了以單位“百”來花,知道錢要花得對才行了;
而第三個100萬我們才知道錢應該按單位“元”來花的,因為賺每元錢都是很難的。
馬云說過,他們成功的一個大原因是因為他們沒錢,因為沒錢所以一直省錢。
我們一開始的確“太”有錢了,眼中只有美好的一面。
剛剛講到我們30人的時候每個月要花到10萬元,成本很大,更可怕的是沒有收入!
裁人只是來源于資本方的壓力,節約成本,短期內認定這個項目幾乎失敗。終于我們裁了只剩下了10人,一個月的成本變成了3萬。
當時我們認為30人都完成不了什么收入,剩下的10人還能干些什么呢?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接下了原來兩三個人的活兒,然而這才發現就算這樣我們卻覺得仍然完成得了!
原來我們有兩個設計人員,沒辦法,裁掉了。然后我一個人在一個星期內學了PS平面設計、視頻制作,PS我在一周前完全沒碰過,一周內學了技術,而審美上由其它同事配合著做,大家都覺得漂亮就設計完成,后來竟然客戶挺認可我們的設計。除此之外我又同時兼客服(前臺的工作),后臺流程監督(原來也是別人做)。另外銷售員工的管理我也參與(這是我以前唯一做的),如果我還有閑的時間的話,那么再去做銷售見客戶。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其實那個時候業務員根本沒認真做事,產品的確難賣,更因為沒有成功的經驗。而現在,原來充當“管理者”的創始人,現在不得不沖到前線做銷售了。我們以前花了太多時間在“管理”上了。
另一方面,那時我看到一句話,很有觸動:一個公司往往因為A業務而成立,后來不得不轉到了B業務,卻是在C業務上賺錢了。
A業務是理想化的;B業務是不得不轉的;熬過B業務后積累了足夠多的行業資源就會發現原來還有C業務。
以前我們往往盯住我們“創造的產品”,往往對那些“皮包公司”不顧,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很不屑皮包公司,但我現在卻認為“皮包公司”是活得最滋潤的。
后來我們人少之后,就在不斷利用現有業務、現有資源、現有的認識的人看看有什么其它業務可以做,當時我們給自己定下的是絕對不再投入錢了!
要知道投了近300萬我們都沒賺什么錢,不投錢還會有什么業務?
也許人就是要逼到這種地步才會有出路。
1、我們首先用裁人,造成了低成本,甚至當時想到了換個更小的辦公室;
2、因為低成本了,我們不好高騖遠了,首要目標就是養這群人。超過100元的花費都想之又想該不該花。
3、賺幾十元的業務也開始做了。
4、拼命想各種業務,客戶給不了錢,沒關系,貨抵就行。
在連續兩個月幾乎收入掛零后的第三個月,我們創造了第一個月收入超過5萬元!當月實現盈利。之后公司就慢慢穩定發展了起來。
六、公司的游戲規則:
1、要賺大錢,就得做新產品。
我們的確做了一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但還是跟在別人后面做的,看到別人的產品很賺錢,于是改造了一下,就推出來了。市場的第一個才有機會獲得超額利潤,市場的第二個最多獲得最低利潤,市場的第三個必死無疑。
2、公司是朋友之間的過家家。
我們的確創造了一個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但是市場并不信任你,這對產品的推廣上造成了一個大的阻礙。要賺大錢,就得做新產品,但新產品一般別人不會認。只有一個方法:朋友先買。
3、公司要先從皮包公司做起。
皮包公司擁有最高效的管理理念,最低的成本消耗,最務實的業務手段。公司太小時,根本就不該存在明顯的分工,多面手是 創業 公司最好的員工。
七、如果讓我回到大四再來一遍:
以上說到的每一點我們都曾犯過錯誤,之所以熬過去:
1、我們的團隊還是比較優秀、學習力非常強,除了開始的半年多,后來我們就越來越謹慎了,犯錯也越來越少,我見過不少年輕的 創業 團隊因為 創業 團隊的浮躁而很快破了;
2、我們的投資方很有耐心,遇上這樣的投資方是很幸運的。他們一邊抱著賺錢的心理,另一邊也抱著培養人才的心理在培養我們。得到這樣一個投資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也見到更多 創業 團隊靠自己多年的積累 創業 ,最終因為后續資金已經沒有而慘敗很不甘心的例子,也見過一些投資人希望 創業 團隊急著賺錢給了團隊過大壓力。
補充一點,當時我們身邊有五六家與我們差不多時間成立的投資100萬至500萬的合作公司,活到1年半以上的就我們一家,這幾年我見了更多的公司,尤其那些年輕的沒什么經驗的利用個人資產的 創業 者們,我沒有見到一個獲得了成功。想想都是一件可惜的事。
能夠像我們這樣的真的是難之又難。
如果讓我回到大四再來一遍,也是我向現在的想 創業 的大學生的建議:
我只會作一個選擇:好好找個好工作,花五年時間磨練自己。
如果我熟悉公司運作,我就不用連“遲到”制度都想半天了;
如果我有五年積累下來的資源,我的創意足以讓我想到更大的更好的生意;
如果我有五年積累下來的人脈,我可以找到更強的合作伙伴;
如果我有五年積累下來的人脈,我可以找到更大的投資方。
馬云曾經說過,80后的人別跟70后的人比,要跟90后的人比。
我很久都不能理解這句話。
創業 說倒底還是為了賺錢,理想當然重要,但每個企業家也都把企業利潤當成自己的價值體現的。
在大四的時候,300萬對我而言是天文數字。
現在站到大平臺上回頭看的話,不過如此。
另一句話:不是每個行業利潤率一樣的。
如果我有五年的工作,我會努力找我熱愛的那個高利潤的行業,就像當年孫正義花了兩年一樣研究出了計算機是未來的趨勢。
找到一個好平臺,平臺比個人能力重要100倍。
有資源的話,賺錢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就如現在借助于集團公司廣泛的資金及人脈,做個利潤百萬的項目并不是難事。如果背景再強一些,賺錢就更容易了。而對于那些“小本”交易,想破腦袋才能賺個萬把塊錢。
大學生們,從零開始 創業 ,那是多么艱難而事倍功半的事。如果有這個理想,有這個信心,多積累兩年,將來的天空會更大更美。
別想著也碰到什么風險投資,投個幾百萬幾千萬,更別想著自己先投個幾萬塊,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吸引風投進入了。
我的融資經歷是成功的,但是要知道我當時根本就沒怎么想做這個項目,也算是無心插柳了,根本是沒有去融資。如果別人不投這個錢,我也肯定不會去做的。
現在,由于幾年的勵練,我們幾個創始人漸漸變得成熟,于是后來也介入了集團公司其它成熟的業務。要算起來我們原先的項目,已經養了一幫人,但也是賺不了多少錢的,就這次 創業 來講,只能算失敗了。只能說因為這個項目引入的資源對其它的集團業務已經產生了不少幫助,所以,那個項目這么看來才不算虧。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創業心得 獻給有志創業的年輕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