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 ”——無限商機的金礦
早在1896年,因為清政府中沒人知道 奧運 為何物,故而“不屑”派人參加,時至今日,滄海桑田,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無不熱切盼望 奧運 會能在中國舉辦。導致這一情況的因素很多,其中有熱愛體育的因素,有國民榮譽的因素,有國際影響力的因素,更多的是經濟因素。
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講1984年以前的 奧運 會只能算得上是一塊“燙手山芋”因為從1896年的首屆雅典 奧運 會開始,舉辦方都要投入很多資金來賠本賺吆喝,直到1984年美國洛杉磯 奧運 會,舉辦方不僅不用賠錢,還可以賺很多錢。從此各舉辦國紛紛效仿,分別都有大約500萬美圓、2000萬美圓、2億美圓、3億美圓不等的入帳,而2000年悉尼 奧運 會引入的海外投資更達到史無前例的87億美元。
除去主辦國可以賺取大量的贊助費,國際知名度迅速提升外, 奧運 會更可帶動本國的經濟,吸引大量國內外投資,項目建設等,經濟交往的擴大又會帶動各種經濟要素流動的空前活躍,形成巨大的投資市場與經濟效應圈。全球經濟一體化更使 奧運 會變成一座有無限挖掘潛能的金礦。作為所在主辦國的各中國企業該如何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順風出海,借勢騰飛呢?
條條大道借勢 奧運 東風
最為直接有效的參與方法是成為 奧運 會合作伙伴,即加入“TOP計劃”,所謂“TOP計劃”(The Olympic Program)是指國際奧委會推出的全球贊助計劃,參與計劃的企業負責向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會提供資金支持,是目前國際體育市場開發最成功的項目。1984年,企業贊助 奧運 會的門檻最低不得少于400萬美元,到2000年悉尼 奧運 會時,該計劃的11個成員贊助費平均為4000萬美元。到2004年雅典 奧運 會,價格又漲到了5500萬美元。而2008年北京 奧運 會,贊助額將突破6000萬美元。
能夠參與“TOP計劃”將可以使企業及品牌在幾十天內迅速達到全球家喻戶曉。比如,韓國三星電子就是通過加入 奧運 會合作伙伴計劃而迅速由一個韓國默默無聞的三流小企業一夜成為國際名牌。
但參加“TOP計劃”的代價也確實不斐并且競爭激烈,以計算機領域為例,在IBM主動退出2008年北京 奧運 會的“TOP計劃”后,中國聯想集團才有機會參加這一計劃,而代價則是六千萬到八千萬美元。目前2008年北京 奧運 會的TOP全球贊助商也僅有聯想、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可口可樂、柯達、斯沃琪鐘表、斯倫貝謝、恒康人壽、三星電子、通用電氣、松下電器、VISA等全球少數業內頂尖企業。
比成為合作伙伴略遜一等的參與方式要算是成為 奧運 會的贊助商了,與成為合作伙伴的不同之處是需要支付的費用明顯要少得多,而且資質要求也寬泛一些,但與其對應的則是權限也小得多。即使是這樣,歷屆 奧運 會贊助商也都通過贊助極大地提高了企業與品牌的知名度,而金錢方面的收益更是賺的盆滿缽滿。除以上兩種直接參與方式外還可以成為 奧運 會供應商,門檻相對更低些,但同樣,權限也更低些。
奧運 會的贊助企業可以享受以下特權1、使用北京奧組委和中國奧委會的徽記和稱謂進行廣告和市場營銷活動;2、享有特定產品及服務類別的排他權利;3、獲得 奧運 會的接待權益,包括 奧運 會期間的住宿、證件、開閉幕式及比賽門票,使用贊助商接待中心等;4、享有 奧運 會期間電視廣告及戶外廣告的優先購買權;5、享有贊助文化活動及火炬接力等主題活動的優先選擇權;6、參加北京奧組委組織的贊助商研討考察活動;7、北京奧組委實施贊助商識別計劃和鳴謝活動;8、北京奧組委實施防范隱性市場計劃,保護贊助商權益;9、根據對奧林匹克運動和北京 奧運 會貢獻的價值不同,合作伙伴、贊助商和供應商享有不同的權益回報。各級別、類型的贊助商因為贊助的金額與力度不同,所擁有的權限也有所不同。
能夠直接參與 奧運 會當然在好不過,但并非每家企業都有這樣的機會, 奧運 組委會對贊助合作伙伴的審核要求很高,只有資金實力雄厚,處于行業領導地位的企業才有機會。 奧運 會只是少數企業才有機會和能力參與的一場盛宴,和我們絕大多數企業無緣,但作為 奧運 會主辦地的企業如何借 奧運 之勢,助企業騰飛呢?
首先要清晰一點:搭上了 奧運 的順風車并不一定就等于一定前途光明,因為還要有好的營銷計劃做支持,有很多國際知名大企業僅是獲得了 奧運 會的贊助權,但沒有更好的營銷手段相配合,導致損兵折將。施樂1994年加入國際奧委會TOP計劃,而到了2003年卻因陷入經營困境被迫退出, 奧運 并沒給施樂帶來成功。2004年雅典 奧運 會,贊助商恒康保險集團也是因為沒有得力的營銷手段配合,導致觀眾對它幾乎一無所知,巨額的贊助費用全部打了水漂。
獲得了 奧運 會贊助資格不過是剛剛拿到了 奧運 營銷的入場券,接下來要拿出高于贊助費用3到5倍的資金進行市場運作,因為重頭戲恰恰就是后面市場營銷部分。很多企業是奪得 奧運 會贊助資格就已經花上了血本,根本拿不出錢來做接下來的市場營銷工作,導致了虎頭蛇尾的結果。還有就是缺乏營銷能力,很多企業有錢,財大氣粗,一擲千金來參加 奧運 會的贊助活動,但接下來就沒了動靜,似乎只是為了贊助而贊助,或只在產品上印一個 奧運 會標志了事。這樣也必然導致失敗,所以,直接參加 奧運 會的贊助并不是單純有錢就能玩的游戲,如果沒有過硬的市場營銷能力還是不要輕易參與的好。
作為絕大多數無緣直接參與 奧運 的中、小企業來說,巧妙地利用 奧運 會所產生的經濟與文化力量,即使不直接參與,只要巧妙結合與運用同樣可以從中受益。比如“愛國者”(aigo)組織了2004年雅典 奧運 愛國者助威團征集活動,組織志愿者免費赴雅典 奧運 比賽現場為中國 奧運 健兒吶喊助威。新浪聯合華奧星空開辟的 奧運 頻道可以及時的播報最新的賽事報道。而搜狐與“安踏”合作組織了雅典百人助威團。TOM在線與國內第一大體育媒體《體壇周報》合作,為其用戶提供從有線互聯網到無線互聯網的相關內容。這些企業都不是 奧運 會的直接參與者,但通過巧妙的營銷,搭上了 奧運 的順風車。
即使是一些更小的企業只要細心挖掘,同樣可以得益于 奧運 。北京地圖發行商就根據 奧運 會情況隨時推出新版旅游圖與交通圖,縮短了銷售周期,使銷售量大大提高。一些外語學校與輔導班也抓住了 奧運 會帶來的英語熱,推出“ 奧運 實用英語200句”等。筆者也正在借助 奧運 火炬接力活動進行一次提升品牌的活動。活動能夠內容為當 奧運 火炬接力到中國區后,某汽車公司旗下品牌車為 奧運 火炬手開道,并由汽車公司提供休息地點及相關用品。整個活動所需費用僅為傳統營銷方式(報紙、電視廣告或組織自駕游等)的1/5,而效果預期則可能超過傳統營銷方式的2倍。
市場的機會是需要我們創造的, 奧運 也是我們大家的 奧運 ,那些等待市場機會的人永遠也等不到市場機會,只有主動去創造市場機會才有可能取勝。只要將自己行業實際特點結合 奧運 元素并可以為消費者帶來實際的利益,那么你的 奧運 營銷就是成功的。
早在1896年,因為清政府中沒人知道 奧運 為何物,故而“不屑”派人參加,時至今日,滄海桑田,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無不熱切盼望 奧運 會能在中國舉辦。導致這一情況的因素很多,其中有熱愛體育的因素,有國民榮譽的因素,有國際影響力的因素,更多的是經濟因素。
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講1984年以前的 奧運 會只能算得上是一塊“燙手山芋”因為從1896年的首屆雅典 奧運 會開始,舉辦方都要投入很多資金來賠本賺吆喝,直到1984年美國洛杉磯 奧運 會,舉辦方不僅不用賠錢,還可以賺很多錢。從此各舉辦國紛紛效仿,分別都有大約500萬美圓、2000萬美圓、2億美圓、3億美圓不等的入帳,而2000年悉尼 奧運 會引入的海外投資更達到史無前例的87億美元。
除去主辦國可以賺取大量的贊助費,國際知名度迅速提升外, 奧運 會更可帶動本國的經濟,吸引大量國內外投資,項目建設等,經濟交往的擴大又會帶動各種經濟要素流動的空前活躍,形成巨大的投資市場與經濟效應圈。全球經濟一體化更使 奧運 會變成一座有無限挖掘潛能的金礦。作為所在主辦國的各中國企業該如何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順風出海,借勢騰飛呢?
條條大道借勢 奧運 東風
最為直接有效的參與方法是成為 奧運 會合作伙伴,即加入“TOP計劃”,所謂“TOP計劃”(The Olympic Program)是指國際奧委會推出的全球贊助計劃,參與計劃的企業負責向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會提供資金支持,是目前國際體育市場開發最成功的項目。1984年,企業贊助 奧運 會的門檻最低不得少于400萬美元,到2000年悉尼 奧運 會時,該計劃的11個成員贊助費平均為4000萬美元。到2004年雅典 奧運 會,價格又漲到了5500萬美元。而2008年北京 奧運 會,贊助額將突破6000萬美元。
能夠參與“TOP計劃”將可以使企業及品牌在幾十天內迅速達到全球家喻戶曉。比如,韓國三星電子就是通過加入 奧運 會合作伙伴計劃而迅速由一個韓國默默無聞的三流小企業一夜成為國際名牌。
但參加“TOP計劃”的代價也確實不斐并且競爭激烈,以計算機領域為例,在IBM主動退出2008年北京 奧運 會的“TOP計劃”后,中國聯想集團才有機會參加這一計劃,而代價則是六千萬到八千萬美元。目前2008年北京 奧運 會的TOP全球贊助商也僅有聯想、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可口可樂、柯達、斯沃琪鐘表、斯倫貝謝、恒康人壽、三星電子、通用電氣、松下電器、VISA等全球少數業內頂尖企業。
比成為合作伙伴略遜一等的參與方式要算是成為 奧運 會的贊助商了,與成為合作伙伴的不同之處是需要支付的費用明顯要少得多,而且資質要求也寬泛一些,但與其對應的則是權限也小得多。即使是這樣,歷屆 奧運 會贊助商也都通過贊助極大地提高了企業與品牌的知名度,而金錢方面的收益更是賺的盆滿缽滿。除以上兩種直接參與方式外還可以成為 奧運 會供應商,門檻相對更低些,但同樣,權限也更低些。
奧運 會的贊助企業可以享受以下特權1、使用北京奧組委和中國奧委會的徽記和稱謂進行廣告和市場營銷活動;2、享有特定產品及服務類別的排他權利;3、獲得 奧運 會的接待權益,包括 奧運 會期間的住宿、證件、開閉幕式及比賽門票,使用贊助商接待中心等;4、享有 奧運 會期間電視廣告及戶外廣告的優先購買權;5、享有贊助文化活動及火炬接力等主題活動的優先選擇權;6、參加北京奧組委組織的贊助商研討考察活動;7、北京奧組委實施贊助商識別計劃和鳴謝活動;8、北京奧組委實施防范隱性市場計劃,保護贊助商權益;9、根據對奧林匹克運動和北京 奧運 會貢獻的價值不同,合作伙伴、贊助商和供應商享有不同的權益回報。各級別、類型的贊助商因為贊助的金額與力度不同,所擁有的權限也有所不同。
能夠直接參與 奧運 會當然在好不過,但并非每家企業都有這樣的機會, 奧運 組委會對贊助合作伙伴的審核要求很高,只有資金實力雄厚,處于行業領導地位的企業才有機會。 奧運 會只是少數企業才有機會和能力參與的一場盛宴,和我們絕大多數企業無緣,但作為 奧運 會主辦地的企業如何借 奧運 之勢,助企業騰飛呢?
首先要清晰一點:搭上了 奧運 的順風車并不一定就等于一定前途光明,因為還要有好的營銷計劃做支持,有很多國際知名大企業僅是獲得了 奧運 會的贊助權,但沒有更好的營銷手段相配合,導致損兵折將。施樂1994年加入國際奧委會TOP計劃,而到了2003年卻因陷入經營困境被迫退出, 奧運 并沒給施樂帶來成功。2004年雅典 奧運 會,贊助商恒康保險集團也是因為沒有得力的營銷手段配合,導致觀眾對它幾乎一無所知,巨額的贊助費用全部打了水漂。
獲得了 奧運 會贊助資格不過是剛剛拿到了 奧運 營銷的入場券,接下來要拿出高于贊助費用3到5倍的資金進行市場運作,因為重頭戲恰恰就是后面市場營銷部分。很多企業是奪得 奧運 會贊助資格就已經花上了血本,根本拿不出錢來做接下來的市場營銷工作,導致了虎頭蛇尾的結果。還有就是缺乏營銷能力,很多企業有錢,財大氣粗,一擲千金來參加 奧運 會的贊助活動,但接下來就沒了動靜,似乎只是為了贊助而贊助,或只在產品上印一個 奧運 會標志了事。這樣也必然導致失敗,所以,直接參加 奧運 會的贊助并不是單純有錢就能玩的游戲,如果沒有過硬的市場營銷能力還是不要輕易參與的好。
作為絕大多數無緣直接參與 奧運 的中、小企業來說,巧妙地利用 奧運 會所產生的經濟與文化力量,即使不直接參與,只要巧妙結合與運用同樣可以從中受益。比如“愛國者”(aigo)組織了2004年雅典 奧運 愛國者助威團征集活動,組織志愿者免費赴雅典 奧運 比賽現場為中國 奧運 健兒吶喊助威。新浪聯合華奧星空開辟的 奧運 頻道可以及時的播報最新的賽事報道。而搜狐與“安踏”合作組織了雅典百人助威團。TOM在線與國內第一大體育媒體《體壇周報》合作,為其用戶提供從有線互聯網到無線互聯網的相關內容。這些企業都不是 奧運 會的直接參與者,但通過巧妙的營銷,搭上了 奧運 的順風車。
即使是一些更小的企業只要細心挖掘,同樣可以得益于 奧運 。北京地圖發行商就根據 奧運 會情況隨時推出新版旅游圖與交通圖,縮短了銷售周期,使銷售量大大提高。一些外語學校與輔導班也抓住了 奧運 會帶來的英語熱,推出“ 奧運 實用英語200句”等。筆者也正在借助 奧運 火炬接力活動進行一次提升品牌的活動。活動能夠內容為當 奧運 火炬接力到中國區后,某汽車公司旗下品牌車為 奧運 火炬手開道,并由汽車公司提供休息地點及相關用品。整個活動所需費用僅為傳統營銷方式(報紙、電視廣告或組織自駕游等)的1/5,而效果預期則可能超過傳統營銷方式的2倍。
市場的機會是需要我們創造的, 奧運 也是我們大家的 奧運 ,那些等待市場機會的人永遠也等不到市場機會,只有主動去創造市場機會才有可能取勝。只要將自己行業實際特點結合 奧運 元素并可以為消費者帶來實際的利益,那么你的 奧運 營銷就是成功的。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企業如何借勢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