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的好處無需多說,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能夠以一網打盡的方式了解到所關注人士的所思所想所為,而受到大眾關注的公眾人物和事件無論如何費盡心機地包裝在這個平臺上都難以遁形。對于曾經是新聞記者的筆者而言,這真是一個寶藏,甚至可說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信息宮殿。不過,自從開了 微博 之后,我發現自己能夠支配的整塊時間呈下降趨勢,思維方式也開始向發散式和碎片式演變,算是個人體驗中比較負面的一面。而跳出來看得宏觀些,目前的 微博 可以說有如下八種病。
政治正確性
中國的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對“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這個字眼不會感到陌生,但很奇怪的是, 微博 上的不少公眾名人對此也很是熟稔,發言的時候貌似一身正氣,仔細想來卻是無恥的討巧,在政治正確性方面可說是登峰造極。還有更乖巧的,在云山霧罩地批發式宣揚人生真善美和感謝冥冥的表象下,亦透露著“唱只山歌給誰聽"的隱忍。
圍觀盲目性
隨著 微博 的流行,“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的說法也甚囂塵上。前半句我基本認同,但后半句卻不能完全同意。眾所周知, 微博 到目前為止還基本上是一個體制外人士的虛擬聚會場所,偶爾有幾個稍有級別的官員跟風開博,也都因根本無法敞開說話而不了了之。記得哈佛肯尼迪學院的一位教授曾跟我打比方說,海外批評的聲音就好像在高高的圍墻外往里扔石頭,盲目性有余,針對性不足。雖然體制外的不少 微博 控們貌似離圍墻的物理距離近了一些,但由于體制內部各種規則的能見度依然欠佳,導致他們在對中國問題的認知上甚至還不如國外少數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
微博 商業化
在我看來,象美國的Facebook一樣, 微博 的生命力在于其社會企業(socialenterprise)的天然屬性,商業方面的應用充其量只應是副產品。舍本求末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商業效益,但最終會因為非自然生長而泯然眾生。記得 微博 火起來還沒多久,一眾創業人士和投資商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搞了個 微博 商業應用大會,當時我心里一沉,覺得 微博 的時辰已到,不過還好這股熱潮好像后勁不沖,沒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 微博 就像一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多才多藝,活潑可愛,但父母非想從其身上謀取商業利益,可以想像發展結果會如何。
話語權娛樂化
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專門談過富豪使用話語權的話題, 微博 作為社會媒體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某些名人對待話語權的態度很值得商榷。對于擁有上百萬粉絲的任何名人博主來說,偶爾幽默一把甚至展示一下自己的小可愛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通過 微博 主攻打情賣俏或撒潑罵架的營生就是資源浪費了。每個人的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PeepingTom(窺視的湯姆),但這不等于說名人們就應該掄圓了自己的私處坦蕩盡情地娛樂大眾,而全然忘記了自己手上的話語權或許還能用來服務一些健康的社會需求。
思維快餐化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快速發展的經濟以及金錢為上的社會風氣,似乎都在助長中國人在思維方面的功利性。
微博 這個東東既像鏡子,又如推手,不但清晰地照射出了中國目前的這種現狀,而且用其140字的篇幅限制和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加速了國人在思維方面的碎片化和快餐化。記得幾年前和一名老外訪問南方幾個城市,這位老兄火車飛機坐了一圈后,發表的頭一個旅行后觀感就是旅途中看書的人寥寥,看報紙雜志的人多。我咬著牙跟他如是解釋:俺們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所以國民們也是與時俱進,在目前只能擠出一定的時間和腦部空間的條件下,大部頭的書也只好給文化快餐讓道了,不過以前還是很書香的民族。 微博 的出現似乎又讓國人的思維快餐化程度更上了一層樓,當然希望這只是短時間的表象。
微博 健忘癥
在 微博 這個神奇的世界里,除了思維快餐化和碎片化的趨勢,健忘癥似乎也貫穿其中,當然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不言自明。在海量信息迅速流動的 微博 上,多的是穿越,少的是記憶。在這個平臺上,大家的注意力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新發事件吸引過去,但幾乎所有的事情在滿足了眾人的圍觀欲望之后,都以不同的方式塵埃落定,很少有人繼續刨根問底,也很少有人(包括新聞從業人員)愿意再去追蹤背后的故事。從最近的樂清錢云會事件,到再早些的宜黃拆遷自焚慘劇,每一次都似乎是那么轟轟烈烈,每一次又都是那么的淺嘗輒止。
行動侏儒癥
看過一本叫≪臉書效應≫(FacebookEffect)的書,開篇講的就是,哥倫比亞的一名普通工程師,為了解救一位被當地反對派武裝力量綁架長達6年之久的婦女和她4歲的兒子,通過臉書發起了解救運動,奇跡般地召集了上百萬人走上街頭示威游行,最終迫使連政府都對其無可奈何的武裝力量釋放了人質。每每看到 微博 上一些名人發表或引用各種人生感言,總會不由想起中學政治課上學過的一句話: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微博 或許是個讓某些人過足嘴癮和名人效應的好去處,但作為潛在的社會企業如果在行動上缺失可能就永遠無法實現從“不錯到偉大”(from good to great)的華麗轉身。最近看到 微博 上發起了解救被拐賣兒童的倡議,甚至有人開始系統地展開了相關的公益活動。此行動雖然在考量上還談不上周全,但希望這是個良好的開端,讓 微博 在言語和行動上都能成為巨人。
情緒悲觀癥
時不時會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感慨,說 微博 上充斥著讓人心情壓抑的負面消息,灰色的情緒是這里的主旋律。我不知道有這種感慨的人是否對現實生活也有同樣的認知,但在中國目前的大環境下有如斯感慨完全可以理解,我在前些時候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了 微博 作為大眾心理發泄渠道的獨特功能。好在我們還有一些積極向上的新聞類電視節目,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拿來平衡一下。無論如何,對于很多有閑有米玩 微博 的人來說,生活本身并沒有那么糟糕。
政治正確性
中國的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對“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這個字眼不會感到陌生,但很奇怪的是, 微博 上的不少公眾名人對此也很是熟稔,發言的時候貌似一身正氣,仔細想來卻是無恥的討巧,在政治正確性方面可說是登峰造極。還有更乖巧的,在云山霧罩地批發式宣揚人生真善美和感謝冥冥的表象下,亦透露著“唱只山歌給誰聽"的隱忍。
圍觀盲目性
隨著 微博 的流行,“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的說法也甚囂塵上。前半句我基本認同,但后半句卻不能完全同意。眾所周知, 微博 到目前為止還基本上是一個體制外人士的虛擬聚會場所,偶爾有幾個稍有級別的官員跟風開博,也都因根本無法敞開說話而不了了之。記得哈佛肯尼迪學院的一位教授曾跟我打比方說,海外批評的聲音就好像在高高的圍墻外往里扔石頭,盲目性有余,針對性不足。雖然體制外的不少 微博 控們貌似離圍墻的物理距離近了一些,但由于體制內部各種規則的能見度依然欠佳,導致他們在對中國問題的認知上甚至還不如國外少數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
微博 商業化
在我看來,象美國的Facebook一樣, 微博 的生命力在于其社會企業(socialenterprise)的天然屬性,商業方面的應用充其量只應是副產品。舍本求末或許能帶來短期的商業效益,但最終會因為非自然生長而泯然眾生。記得 微博 火起來還沒多久,一眾創業人士和投資商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搞了個 微博 商業應用大會,當時我心里一沉,覺得 微博 的時辰已到,不過還好這股熱潮好像后勁不沖,沒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 微博 就像一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多才多藝,活潑可愛,但父母非想從其身上謀取商業利益,可以想像發展結果會如何。
話語權娛樂化
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專門談過富豪使用話語權的話題, 微博 作為社會媒體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某些名人對待話語權的態度很值得商榷。對于擁有上百萬粉絲的任何名人博主來說,偶爾幽默一把甚至展示一下自己的小可愛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通過 微博 主攻打情賣俏或撒潑罵架的營生就是資源浪費了。每個人的心中可能都會有一個PeepingTom(窺視的湯姆),但這不等于說名人們就應該掄圓了自己的私處坦蕩盡情地娛樂大眾,而全然忘記了自己手上的話語權或許還能用來服務一些健康的社會需求。
思維快餐化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快速發展的經濟以及金錢為上的社會風氣,似乎都在助長中國人在思維方面的功利性。
微博 這個東東既像鏡子,又如推手,不但清晰地照射出了中國目前的這種現狀,而且用其140字的篇幅限制和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加速了國人在思維方面的碎片化和快餐化。記得幾年前和一名老外訪問南方幾個城市,這位老兄火車飛機坐了一圈后,發表的頭一個旅行后觀感就是旅途中看書的人寥寥,看報紙雜志的人多。我咬著牙跟他如是解釋:俺們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所以國民們也是與時俱進,在目前只能擠出一定的時間和腦部空間的條件下,大部頭的書也只好給文化快餐讓道了,不過以前還是很書香的民族。 微博 的出現似乎又讓國人的思維快餐化程度更上了一層樓,當然希望這只是短時間的表象。
微博 健忘癥
在 微博 這個神奇的世界里,除了思維快餐化和碎片化的趨勢,健忘癥似乎也貫穿其中,當然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不言自明。在海量信息迅速流動的 微博 上,多的是穿越,少的是記憶。在這個平臺上,大家的注意力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新發事件吸引過去,但幾乎所有的事情在滿足了眾人的圍觀欲望之后,都以不同的方式塵埃落定,很少有人繼續刨根問底,也很少有人(包括新聞從業人員)愿意再去追蹤背后的故事。從最近的樂清錢云會事件,到再早些的宜黃拆遷自焚慘劇,每一次都似乎是那么轟轟烈烈,每一次又都是那么的淺嘗輒止。
行動侏儒癥
看過一本叫≪臉書效應≫(FacebookEffect)的書,開篇講的就是,哥倫比亞的一名普通工程師,為了解救一位被當地反對派武裝力量綁架長達6年之久的婦女和她4歲的兒子,通過臉書發起了解救運動,奇跡般地召集了上百萬人走上街頭示威游行,最終迫使連政府都對其無可奈何的武裝力量釋放了人質。每每看到 微博 上一些名人發表或引用各種人生感言,總會不由想起中學政治課上學過的一句話: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微博 或許是個讓某些人過足嘴癮和名人效應的好去處,但作為潛在的社會企業如果在行動上缺失可能就永遠無法實現從“不錯到偉大”(from good to great)的華麗轉身。最近看到 微博 上發起了解救被拐賣兒童的倡議,甚至有人開始系統地展開了相關的公益活動。此行動雖然在考量上還談不上周全,但希望這是個良好的開端,讓 微博 在言語和行動上都能成為巨人。
情緒悲觀癥
時不時會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感慨,說 微博 上充斥著讓人心情壓抑的負面消息,灰色的情緒是這里的主旋律。我不知道有這種感慨的人是否對現實生活也有同樣的認知,但在中國目前的大環境下有如斯感慨完全可以理解,我在前些時候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了 微博 作為大眾心理發泄渠道的獨特功能。好在我們還有一些積極向上的新聞類電視節目,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拿來平衡一下。無論如何,對于很多有閑有米玩 微博 的人來說,生活本身并沒有那么糟糕。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微博營銷—微博的八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