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后成為胡潤與福布斯兩個富豪排行榜2010年中國首富,這可以算是對“達娃”非正常離婚之后,宗慶后領導下的 娃哈哈 的一種肯定:市場接受了中國式企業家。
在當前這種光環效應下,宗慶后正在進入馬云說過的狀態:當你成功時,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
但是,光環不僅代表成就與輝煌,還會令光環之外的“黑洞”(憂患)也變得更加觸目。
羅建幸,宗慶后曾經的助手,出版財經著作《宗慶后與 娃哈哈 :一個中國著名企業的深度研究》,在10月29日撰寫《迭創巔峰還是強弩之末: 娃哈哈 宗慶后再次榮登中國首富有感》一文中指出:
2010年 娃哈哈 業績增長乏力,在江浙主力市場區域, 娃哈哈 銷量開始下降,部分區域下滑30%以上。今年 娃哈哈 集團報以及公開報道都沒有 娃哈哈 業績增長的相關消息。不要說700億元,500億元也難以達成。
近幾年的 娃哈哈 強勢產品:營養快線、爽歪歪等已經到了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無發展后勁;去年的明星產品HELLO-C已經大幅下滑;瓶裝水桶裝水也逐漸下滑。今年以來推出的山里紅、藍莓冰紅茶、冬瓜茶…等十余種飲料新品,無一熱銷。2010年度重磅產品,新推的 娃哈哈 愛迪生奶粉,因定位、定價、推廣等一系列錯誤,現在舉步維艱,市場份額不到0.5%(AC尼爾森零研數據)。聽說因銷售不暢, 娃哈哈 還給每位員工攤派每人賣6罐的任務,簡單推算,今年 娃哈哈 愛迪生奶粉的銷售額不到1億元,不到其預計中的一個零頭!
宗慶后似乎看到企業發展的瓶頸(宗慶后曾經透露, 娃哈哈 飲料能夠做到500億元已經是極限了),但是他沒有在飲料主業的組織構架變革、人類資源變革等夯實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上持續進步、持續創新,為實現他的“千億”夢想,他的解決之道是:將企業帶向多元化之路。宗慶后明確表示,其多元化將主要專注于資源型行業、零售業和高新技術行業三大領域。
羅建幸還指出 娃哈哈 在聯銷體模式、快營銷的媒體傳播模式、股權結構、集團管理、接班人、公司文化等層面存在的問題,都具現實性價值。
羅建幸此文觸發了本人對于 娃哈哈 一直以來的一種思考,就是 娃哈哈 真正的“戰略性”問題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們在羅建幸上述 娃哈哈 包括宗慶后的所有問題之中,必須選擇“一個”核心的問題,作為對 娃哈哈 邁向1000億級規模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是什么?----這才是 娃哈哈 真正的問題。
從 娃哈哈 今天的企業規模及宗慶后本人的風格來說, 娃哈哈 出現黃光裕式個人問題及國美股權分散問題的概率幾乎沒有,宗慶后掌握著對于 娃哈哈 的控制權,象秦始皇那樣勤政,個人嗜好極少,在上下游價值鏈合作商中聲望極高。
領導人沒有問題、治理結構(領導權與執行力)沒有問題、聯銷體模式也沒有問題,那么剩下的問題是什么呢?
我們認為是 娃哈哈 崛起至432億元品牌過程里一直沒有解決的真正問題:產品!
娃哈哈 去年的銷售額里,貢獻最多的水、茶、營養快線三大產品群,2010年呈現“滯漲”的局面, 娃哈哈 目前主要是通過推出大量全國性新品、及區域公司地區性產品的方式維持規模。
問題正在這里!
曾經的首富丁磊驚嘆:“在沒什么高科技含量的飲料業,靠賣一兩元一瓶的飲料成為中國首富,簡直不可思議”----這個驚嘆里面,反映了這位“養豬”玩票的IT人的無知(忘記了可口可樂的財富價值),但卻擊中了 娃哈哈 的問題:在中國,正是賣1、2元的飲料才能成就首富,要是賣匯源果汁成了中國首富,那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可就“趕英超美”了。
問對了問題,才能找到本質。
娃哈哈 的戰略問題是: 娃哈哈 是否可以成為可口可樂式的品牌?如果不能,為什么?可口可樂的戰略核心是什么?
可口可樂的戰略核心,不是廣告、資本、合資、秘方,而是可口可樂為什么成為“每一個人”的飲料產品?
成就可口可樂的,正是兩大核心產品:碳酸型的可口可樂及雪碧。而可口可樂今天的“全飲料產品策略”,并沒有改變可口可樂的戰略本質:也就說,沒有可口可樂這種產品,就不會有今天的可樂帝國。
那么, 娃哈哈 的產品里,哪一個可以與可口可樂相提并論的?
不用想,現在一個也沒有。
我們將可口可樂當做一個既成事實太久了,以至于開始忽視了在“產品戰略”這個最隱秘的層面的思考:為什么可口可樂這樣一種飲料風靡全球?
秘方、美國大兵、美國文化,這些都是產品戰略里的“輔助性元素”,核心元素是:可口可樂這種產品到底滿足的消費者的什么最本質的需求?
按照可口可樂的品牌傳播訴求,我們看到,可樂的核心利益是“解渴”,特別是運動時/后的解渴與醒神。
但是,最解渴的飲料是水,飲用量最大的也是水,為什么不是一個水的產品品牌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品牌呢?
原因有三:1、飲用水的供應分散,筒裝/家庭自過濾等瓜分了水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其品牌企業地方化嚴重;2、礦泉水被認為是營養水,但受限于水源地,只能支撐少數高端品牌如巴黎水、依云等;3、世界范圍內,飲用水標準不一,不可能出現一種“標準化”的普通水產品。
我們用上述三原則再反觀所有可以成為“世界級無差別人群消費的飲料產品”的特質,如可樂、雪碧、啤酒(也包括其他食品品類如巧克力、餅干)等,就會發現其中奧妙:1、這種產品不是家庭可以制作(配方性);2、產品配料可以標準化、成本可控;3、能滿足無差別人群(年齡、國家)的基礎需求;4、跨區域/民族消費者的口感適應可以培養。
只有滿足了上述特質的產品,才是可以支撐起一個超級飲料品牌的核心元素。這是根本點,在這個根本點確立之后,企業就可以集中所有的火力,培育產品的消費市場與品牌文化。
娃哈哈 現在最缺的就是這個“戰略性的產品”,解決了這個難題, 娃哈哈 就可以成為世界級的飲料巨頭,反之,就恐怕真的到了“強弩之末”了!
娃哈哈 現在的這個產品戰略問題,是獨一無二的課題。目前與 娃哈哈 同等量級的康師傅、統一、今麥郎三大飲料企業,只有 娃哈哈 是飲料主導的,其他三個都是多元化品類;而農夫山泉、王老吉等走得是“價值型飲料”的路線,向 娃哈哈 產品模式轉型的機會有,但不會短期構成威脅。
因此,這個戰略產品課題,就要看 娃哈哈 能否意識到并可以破解了。
解得好,進入高位放量增長;解不好,疲于維持規模。
王老吉的下滑、 娃哈哈 、康師傅等現在的滯漲,其根源都是這個問題。
如何解?
不是本文需要回答的,但是用“尋寶游戲”里的一個規則,秘密其實都在最常見的地方。
我們祝愿宗慶后及 娃哈哈 團隊能夠解得這個問題。
在當前這種光環效應下,宗慶后正在進入馬云說過的狀態:當你成功時,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
但是,光環不僅代表成就與輝煌,還會令光環之外的“黑洞”(憂患)也變得更加觸目。
羅建幸,宗慶后曾經的助手,出版財經著作《宗慶后與 娃哈哈 :一個中國著名企業的深度研究》,在10月29日撰寫《迭創巔峰還是強弩之末: 娃哈哈 宗慶后再次榮登中國首富有感》一文中指出:
2010年 娃哈哈 業績增長乏力,在江浙主力市場區域, 娃哈哈 銷量開始下降,部分區域下滑30%以上。今年 娃哈哈 集團報以及公開報道都沒有 娃哈哈 業績增長的相關消息。不要說700億元,500億元也難以達成。
近幾年的 娃哈哈 強勢產品:營養快線、爽歪歪等已經到了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無發展后勁;去年的明星產品HELLO-C已經大幅下滑;瓶裝水桶裝水也逐漸下滑。今年以來推出的山里紅、藍莓冰紅茶、冬瓜茶…等十余種飲料新品,無一熱銷。2010年度重磅產品,新推的 娃哈哈 愛迪生奶粉,因定位、定價、推廣等一系列錯誤,現在舉步維艱,市場份額不到0.5%(AC尼爾森零研數據)。聽說因銷售不暢, 娃哈哈 還給每位員工攤派每人賣6罐的任務,簡單推算,今年 娃哈哈 愛迪生奶粉的銷售額不到1億元,不到其預計中的一個零頭!
宗慶后似乎看到企業發展的瓶頸(宗慶后曾經透露, 娃哈哈 飲料能夠做到500億元已經是極限了),但是他沒有在飲料主業的組織構架變革、人類資源變革等夯實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上持續進步、持續創新,為實現他的“千億”夢想,他的解決之道是:將企業帶向多元化之路。宗慶后明確表示,其多元化將主要專注于資源型行業、零售業和高新技術行業三大領域。
羅建幸還指出 娃哈哈 在聯銷體模式、快營銷的媒體傳播模式、股權結構、集團管理、接班人、公司文化等層面存在的問題,都具現實性價值。
羅建幸此文觸發了本人對于 娃哈哈 一直以來的一種思考,就是 娃哈哈 真正的“戰略性”問題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們在羅建幸上述 娃哈哈 包括宗慶后的所有問題之中,必須選擇“一個”核心的問題,作為對 娃哈哈 邁向1000億級規模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是什么?----這才是 娃哈哈 真正的問題。
從 娃哈哈 今天的企業規模及宗慶后本人的風格來說, 娃哈哈 出現黃光裕式個人問題及國美股權分散問題的概率幾乎沒有,宗慶后掌握著對于 娃哈哈 的控制權,象秦始皇那樣勤政,個人嗜好極少,在上下游價值鏈合作商中聲望極高。
領導人沒有問題、治理結構(領導權與執行力)沒有問題、聯銷體模式也沒有問題,那么剩下的問題是什么呢?
我們認為是 娃哈哈 崛起至432億元品牌過程里一直沒有解決的真正問題:產品!
娃哈哈 去年的銷售額里,貢獻最多的水、茶、營養快線三大產品群,2010年呈現“滯漲”的局面, 娃哈哈 目前主要是通過推出大量全國性新品、及區域公司地區性產品的方式維持規模。
問題正在這里!
曾經的首富丁磊驚嘆:“在沒什么高科技含量的飲料業,靠賣一兩元一瓶的飲料成為中國首富,簡直不可思議”----這個驚嘆里面,反映了這位“養豬”玩票的IT人的無知(忘記了可口可樂的財富價值),但卻擊中了 娃哈哈 的問題:在中國,正是賣1、2元的飲料才能成就首富,要是賣匯源果汁成了中國首富,那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可就“趕英超美”了。
問對了問題,才能找到本質。
娃哈哈 的戰略問題是: 娃哈哈 是否可以成為可口可樂式的品牌?如果不能,為什么?可口可樂的戰略核心是什么?
可口可樂的戰略核心,不是廣告、資本、合資、秘方,而是可口可樂為什么成為“每一個人”的飲料產品?
成就可口可樂的,正是兩大核心產品:碳酸型的可口可樂及雪碧。而可口可樂今天的“全飲料產品策略”,并沒有改變可口可樂的戰略本質:也就說,沒有可口可樂這種產品,就不會有今天的可樂帝國。
那么, 娃哈哈 的產品里,哪一個可以與可口可樂相提并論的?
不用想,現在一個也沒有。
我們將可口可樂當做一個既成事實太久了,以至于開始忽視了在“產品戰略”這個最隱秘的層面的思考:為什么可口可樂這樣一種飲料風靡全球?
秘方、美國大兵、美國文化,這些都是產品戰略里的“輔助性元素”,核心元素是:可口可樂這種產品到底滿足的消費者的什么最本質的需求?
按照可口可樂的品牌傳播訴求,我們看到,可樂的核心利益是“解渴”,特別是運動時/后的解渴與醒神。
但是,最解渴的飲料是水,飲用量最大的也是水,為什么不是一個水的產品品牌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品牌呢?
原因有三:1、飲用水的供應分散,筒裝/家庭自過濾等瓜分了水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其品牌企業地方化嚴重;2、礦泉水被認為是營養水,但受限于水源地,只能支撐少數高端品牌如巴黎水、依云等;3、世界范圍內,飲用水標準不一,不可能出現一種“標準化”的普通水產品。
我們用上述三原則再反觀所有可以成為“世界級無差別人群消費的飲料產品”的特質,如可樂、雪碧、啤酒(也包括其他食品品類如巧克力、餅干)等,就會發現其中奧妙:1、這種產品不是家庭可以制作(配方性);2、產品配料可以標準化、成本可控;3、能滿足無差別人群(年齡、國家)的基礎需求;4、跨區域/民族消費者的口感適應可以培養。
只有滿足了上述特質的產品,才是可以支撐起一個超級飲料品牌的核心元素。這是根本點,在這個根本點確立之后,企業就可以集中所有的火力,培育產品的消費市場與品牌文化。
娃哈哈 現在最缺的就是這個“戰略性的產品”,解決了這個難題, 娃哈哈 就可以成為世界級的飲料巨頭,反之,就恐怕真的到了“強弩之末”了!
娃哈哈 現在的這個產品戰略問題,是獨一無二的課題。目前與 娃哈哈 同等量級的康師傅、統一、今麥郎三大飲料企業,只有 娃哈哈 是飲料主導的,其他三個都是多元化品類;而農夫山泉、王老吉等走得是“價值型飲料”的路線,向 娃哈哈 產品模式轉型的機會有,但不會短期構成威脅。
因此,這個戰略產品課題,就要看 娃哈哈 能否意識到并可以破解了。
解得好,進入高位放量增長;解不好,疲于維持規模。
王老吉的下滑、 娃哈哈 、康師傅等現在的滯漲,其根源都是這個問題。
如何解?
不是本文需要回答的,但是用“尋寶游戲”里的一個規則,秘密其實都在最常見的地方。
我們祝愿宗慶后及 娃哈哈 團隊能夠解得這個問題。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娃哈哈最核心的戰略問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