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難料,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危機常常不期而至,防不勝防,而如何快速有效地化解危機,就成為考驗企業生存與發展能力的關鍵。
一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紅罐 王老吉 慷慨解囊,為災區捐款1億元。如此高調獻愛,加之行之有效的網絡營銷,贏得了國人的感動和敬意, 王老吉 的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以及銷售額隨之快速增大。可就在一年后的 5月11日,同樣是 王老吉 卻被衛生部指認,其飲料中所含的中藥成分夏枯草不在允許使用范圍之內。在乳業三聚氰胺、蒙牛OMP事件后,快速消費品飲料行業中的品牌新貴 王老吉 面臨著致命的考驗。
我經常說,企業的優秀,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發展中,更體現在危機處理中。作為一家本土國有企業, 王老吉 在此次夏枯草危機事件中的表現可圈可點,甚至讓我看到了國際大企業危機處理時表現的風范,值得肯定。
2009年4月13日,杭州消費者葉征潮在他的博客上公布了對 王老吉 的訴狀,包括侵犯自己的健康權以及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認為自己的胃潰瘍是由于飲用 王老吉 所致。此外,重慶有消費者稱飲用 王老吉 后頭暈,也計劃起訴 王老吉 ,并聲稱是為了“全體市民的身體健康而打官司”。一把夏枯草,將原本用來降火的 王老吉 ,置于水深火熱之中。
5月11日,國家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常務副所長嚴衛星給紅罐 王老吉 定了性: 王老吉 中的有些成分和原料,不在食品安全法已經規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之列。這意味著流傳了170多年的,以 王老吉 命名的涼茶涉嫌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至此, 王老吉 卷入“添加門”風波。
然而,在外界看來, 王老吉 應該馬上站出來做出澄清和解釋。可是對于外界的質疑與媒體的曝光, 王老吉 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干脆置之不理。其實,正當人們為其為何如此低調失語而百思不得其解時, 王老吉 的危機公關卻在悄然進行。危機之后的第二天,廣東食品協會就緊急召開記者招待會,向媒體出示國家衛生部2005年簽發的《關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關問題的請示》批復,稱 王老吉 涼茶中含有夏枯草配方是合法的,不存在添加物違規問題。事發僅4天,衛生部也發布聲明確認 王老吉 涼茶在2005年已備案,并認可夏枯草的安全性。
這份2005年的“請示”是否確有此事,我們不得而知,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王老吉 的危機公關抓住了關鍵點,可謂一劍封喉。其實,在危機公關方面, 王老吉 早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這已不是 王老吉 第一次應對類似危機了。早在2005年,職業打假人以 王老吉 配料中含有夏枯草“沒有列入國家110種藥食同源名錄”將其告上法庭。事發之后, 王老吉 管理層迅速出面澄清,并組織中醫藥專家針對“夏枯草”問題撰寫應訴材料,最終贏得官司。此后, 王老吉 還牽頭粵港澳涼茶企業由政府出面,成功將涼茶申請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目錄。
危機爆發后,當事者立即站出來辯解,往往會給人以“掩耳盜鈴”的感覺,而專業和權威部門出具證明與報告,為其“洗冤”——因為即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往往能令人信服。事實上,這是一些國際知名企業、跨國公司屢試不爽的危機公關之道。如2006年的寶潔公司化妝品SK-II以及今年強生嬰幼兒用品被指含有毒物質事件,全是走上層“路線”,根本不去理會外界是如何義憤填膺。
不過, 王老吉 事件本身也有值得玩味之處。恰恰一年之間,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境地,當然容易讓人產生其被暗算的懷疑。地震中捐獻1億元的捐獻, 王老吉 成功運用網絡營銷,短短一年間發展成百億元的市場規模——2003年,紅罐 王老吉 的銷售額是6億元,到2008年,銷售額猛增到120億元,成為瓶裝飲料的第一名。樹大招風,面對 王老吉 火箭般的躥升,競爭對手如何眼紅可想而出,想為其設置絆腳石或置其于死地肯定不在少數。所以, 王老吉 “夏枯草”危機的源頭,頗有些讓人難以琢磨的意味。但無論如何, 王老吉 這次危機公關實踐,為互動傳播時代下的成功危機公關提供了注腳,其表現也將為其他企業再次提供生動案例。
企業發展過程中,難免遭遇到各個方面的危機。政策環境變化、產品質量問題、自身管理不善、同業競爭等等各種因素,都有可能通過一些瞬間爆發的事件,讓企業陷于危機之中。處理是否得當,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可是一些企業在這方面確實需要補課。想當初,光明乳業卻在“回鍋奶”、“早產奶”事件中,高調反擊卻適得其反,危機不是大事化小,反而“小事被放大”,淹沒于口誅筆伐之中。同樣是食品行業,光明與 王老吉 的危機公關,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難道這不值得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反思嗎?
一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紅罐 王老吉 慷慨解囊,為災區捐款1億元。如此高調獻愛,加之行之有效的網絡營銷,贏得了國人的感動和敬意, 王老吉 的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以及銷售額隨之快速增大。可就在一年后的 5月11日,同樣是 王老吉 卻被衛生部指認,其飲料中所含的中藥成分夏枯草不在允許使用范圍之內。在乳業三聚氰胺、蒙牛OMP事件后,快速消費品飲料行業中的品牌新貴 王老吉 面臨著致命的考驗。
我經常說,企業的優秀,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發展中,更體現在危機處理中。作為一家本土國有企業, 王老吉 在此次夏枯草危機事件中的表現可圈可點,甚至讓我看到了國際大企業危機處理時表現的風范,值得肯定。
2009年4月13日,杭州消費者葉征潮在他的博客上公布了對 王老吉 的訴狀,包括侵犯自己的健康權以及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認為自己的胃潰瘍是由于飲用 王老吉 所致。此外,重慶有消費者稱飲用 王老吉 后頭暈,也計劃起訴 王老吉 ,并聲稱是為了“全體市民的身體健康而打官司”。一把夏枯草,將原本用來降火的 王老吉 ,置于水深火熱之中。
5月11日,國家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常務副所長嚴衛星給紅罐 王老吉 定了性: 王老吉 中的有些成分和原料,不在食品安全法已經規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名單之列。這意味著流傳了170多年的,以 王老吉 命名的涼茶涉嫌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至此, 王老吉 卷入“添加門”風波。
然而,在外界看來, 王老吉 應該馬上站出來做出澄清和解釋。可是對于外界的質疑與媒體的曝光, 王老吉 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干脆置之不理。其實,正當人們為其為何如此低調失語而百思不得其解時, 王老吉 的危機公關卻在悄然進行。危機之后的第二天,廣東食品協會就緊急召開記者招待會,向媒體出示國家衛生部2005年簽發的《關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關問題的請示》批復,稱 王老吉 涼茶中含有夏枯草配方是合法的,不存在添加物違規問題。事發僅4天,衛生部也發布聲明確認 王老吉 涼茶在2005年已備案,并認可夏枯草的安全性。
這份2005年的“請示”是否確有此事,我們不得而知,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王老吉 的危機公關抓住了關鍵點,可謂一劍封喉。其實,在危機公關方面, 王老吉 早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這已不是 王老吉 第一次應對類似危機了。早在2005年,職業打假人以 王老吉 配料中含有夏枯草“沒有列入國家110種藥食同源名錄”將其告上法庭。事發之后, 王老吉 管理層迅速出面澄清,并組織中醫藥專家針對“夏枯草”問題撰寫應訴材料,最終贏得官司。此后, 王老吉 還牽頭粵港澳涼茶企業由政府出面,成功將涼茶申請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目錄。
危機爆發后,當事者立即站出來辯解,往往會給人以“掩耳盜鈴”的感覺,而專業和權威部門出具證明與報告,為其“洗冤”——因為即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往往能令人信服。事實上,這是一些國際知名企業、跨國公司屢試不爽的危機公關之道。如2006年的寶潔公司化妝品SK-II以及今年強生嬰幼兒用品被指含有毒物質事件,全是走上層“路線”,根本不去理會外界是如何義憤填膺。
不過, 王老吉 事件本身也有值得玩味之處。恰恰一年之間,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境地,當然容易讓人產生其被暗算的懷疑。地震中捐獻1億元的捐獻, 王老吉 成功運用網絡營銷,短短一年間發展成百億元的市場規模——2003年,紅罐 王老吉 的銷售額是6億元,到2008年,銷售額猛增到120億元,成為瓶裝飲料的第一名。樹大招風,面對 王老吉 火箭般的躥升,競爭對手如何眼紅可想而出,想為其設置絆腳石或置其于死地肯定不在少數。所以, 王老吉 “夏枯草”危機的源頭,頗有些讓人難以琢磨的意味。但無論如何, 王老吉 這次危機公關實踐,為互動傳播時代下的成功危機公關提供了注腳,其表現也將為其他企業再次提供生動案例。
企業發展過程中,難免遭遇到各個方面的危機。政策環境變化、產品質量問題、自身管理不善、同業競爭等等各種因素,都有可能通過一些瞬間爆發的事件,讓企業陷于危機之中。處理是否得當,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可是一些企業在這方面確實需要補課。想當初,光明乳業卻在“回鍋奶”、“早產奶”事件中,高調反擊卻適得其反,危機不是大事化小,反而“小事被放大”,淹沒于口誅筆伐之中。同樣是食品行業,光明與 王老吉 的危機公關,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難道這不值得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反思嗎?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王老吉危機公關之道